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优选6篇】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篇一
导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精华,特编写了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学习《论语》中的八则经典,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
3. 能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和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2. 解读《论语》中的八则经典,包括孔子的言行和教诲;
3. 分析每个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应用这些道德观念和智慧。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结合学生参与讨论;
2. 阅读和解析《论语》中的经典段落;
3. 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分析《论语》中的八则经典,包括孔子的言行和教诲;
3. 解读每个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智慧,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进行个案分析,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6. 总结:回顾课堂讨论和学习的内容,强调《论语》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和学生参与度;
2. 学生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质量;
3. 学生对《论语》中道德观念和智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论语》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课堂教具:投影仪、白板等。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篇二
导语:《论语》中的八则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八则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下面是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的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论语》中的八则经典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2. 运用《论语》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辨能力;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复习《论语》中的八则经典,包括孔子的言行和教诲;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应用这些道德观念和智慧;
3. 进行个案分析,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结合学生参与讨论;
2. 阅读和解析《论语》中的经典段落;
3. 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
4.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步骤
1. 复习《论语》中的八则经典,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应用这些道德观念和智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3. 进行个案分析,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互相学习和启发;
5. 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 总结:回顾课堂讨论和学习的内容,强调《论语》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和学生参与度;
2. 学生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质量;
3.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论语》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课堂教具:投影仪、白板等;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题。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了解孔子的价值取向;
2、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理解、评价孔子并获得生活启示。
一、导入新课
说到孔子,你们的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形象?他的身份是什么?
思想家、教育家。作为历史上头号教书匠,他教育出了许多在当时和后来纵横各国政坛的学生,比如打仗专家子路,道德完人颜渊,赚钱专家子贡,理财专家冉有,那么,他本人是不是政治家呢?
如果不是,为什么不是呢?
可能有三类情况:一是主观上不愿做,像庄子钓于濮水,谢绝了楚王的卿相之位,追求绝对的人生自由;二是客观上没法做,缺乏行政所必须的能力,或者像赵括一样,只会夸夸其谈,不会干实事;三是事实上没机会做,才能像美玉被石头包住,不被世人所知。那么,孔子是哪一种情况呢?
二、研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粗通文意。如有不解之处,对照译文加以理解。
2、分组讨论:
A、孔子是否有从政热情?
B、孔子是否有行政能力?
C、孔子是否有施政机会?
3、解答疑问:
A、孔子的政治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一是以天赋使命自居
二是疾没世而名不称
三是对待贾而沽的自我表白:
中国古人向来有“比德于玉”的传统,文人怀瑾握瑜,既是品格的写照,又是才能的隐寓,更是德才兼备者的自况。但遗憾的是买家只有一个,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每一个中国人生来就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只有出仕才能带领百姓谋幸福,才是文人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补充:除此之外,论语里边还有一些传神的细节描写,也能让我们窥见孔子的政治热情。
朱熹形容孔子“三月无君则吊”,意思是闲居三个月,孔子就心神不宁,寂寞难耐。
“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听到国君召唤,没等车准备好,就急冲冲出门。
上朝表情: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与与如也。
你看,上朝时,他温和欢悦,中和正直;国君在朝时,恭敬谨慎,郑重其事。
从这些句子里,你读出了什么意思,又读出了哪些意味?
对理想的执着,对政治的狂热,自我实现的急切心理。
B、孔子是否有足够的行政能力?那些话有没有吹捧和吹牛之嫌?)
一是仪封人的评价(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木铎,金属铃铛中间的那个木舌,官员用它来宣达政令。仪封人认为某子有着某种神圣而伟大的使命,这可以理解为外界对孔子的社会认同。
二是夫子自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除了这句明白表示自己有能力在短期内让一个国家蒸蒸日上之外,另外还有比较含蓄的表白,如刚才提到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明自己是上天文治与德治的代言人.
孔子做官到底行不行,事实胜于雄辩。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提到这样几件事:
链接文字:①孔子在鲁国的政绩: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定公十三年……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妇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②孔子弟子的能力:
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无有。
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无有。
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无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无有。(楚令尹子西与楚王的对话)
小结:孔子曾经是一个颇为杰出的公务员,称得上政绩卓著,一度官至鲁国代理宰相;他还是一个懂得“文事者武备,武事者文备”的颇有侠义风采的外交官;一个激进的、动真格的改革派;一个直接指挥过战斗,并取得战场胜利的前线指战员。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代表那个时代最高施政能力的各国抢手的官员学生。
C、那么,到底在那个时代有没有人用他?读本课7/8/12章,哪些执政者聘请过孔子?最终为什么没去成?
鲁国的公山弗扰,晋国的佛肸,鲁国的大夫阳货都曾向孔子发出邀请函。前两次邀请,孔子都动了心。“召,子欲往”,但最终为什么没去成?
被忠勇耿直的子路拦阻了。事后孔子说,哼,只要有人用我,我一定不让他失望,我定能帮他搞得像周朝一样。多像梦话。“佛肸以中牟畔”。当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的流亡途中,听说佛肸想叫自己过去帮手,居然又动了心,结果还是被子路给搅黄了。这回老夫子很有些情绪,冲子路说,他是反贼怕什么?不是有种坚固的东西,怎么磨也磨不碎吗?不是有种洁白,怎么染也染不黑吗?难道我就合该像只匏瓜,光挂着,不能吃?活脱脱一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模样。
当然,他还有把持得住的时候,读第十二章,当阳货送给孔子蒸熟的小猪时,孔子为什么偏要趁他不在的时候去回礼?不是冤家不聚首,孔子想逃偏偏逃不开,路上还是遇见了阳货。阳货一番话似乎说动了孔子,孔子也在口头上答应了“诺,吾将仕矣”。那么他出仕了吗?
落实“畔”字和“待”字。
D(待定环节)孔子的想法是否自相矛盾?
三、延伸讨论
打不开的政治情结,实现不了的政治理想,对孔子来说,是应该悲哀,还是值得庆幸呢?
学生可能认为很不幸,理由如:一颗富于激情的心灵永久处于痛苦之,并导致长达十四年的漂泊劳顿;
鲁国更加衰落;标志着以仁爱之心构建和谐的人文理想终告破灭;春秋之后是战国,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更黑暗、更荒诞的时代等等。
也可能有学生认为值得庆幸,并摆出诸如这些理由:
政治理想破灭的孔子,走出了另外的人生之路,取得了更大的人生成就:
文化上: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历史)
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音乐)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教育上: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精干者甚众。
影响: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天子,可谓至圣矣。
四、总结全文
综观孔子的求仕之路和人生之路,真是成就因为政治,困窘也因政治;喜悦因为政治,忧伤更因政治。透过这篇文章,我们读到了孔子丰富而矛盾的内心世界,看到他的雄心,也看出他的气节;看到他的激情,也看出他的颓废;看到他的原则,也看出他某种程度的妥协,但终究,在那个动荡变化的时代,他选择了“君子固穷”,而不是“苟且取容”。他留给我们闪耀光辉的思想和黯然神伤的背影,也给我们留下一个真实自在的、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文言常用词语,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关键词等类型的词语解释。
2、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型的翻译。
3、掌握两篇文章的文学常识和中心。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积累:
篇名选自文 化 知识《论语》八则《论语》是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论”:论撰;“语”:言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语录体的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意味和启发性。
3、“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末期齐相晏婴思想言行的著作。晏婴是春秋末期齐国的政治家。《晏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分为《内篇》、《外篇》。
二、梳理加点词: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是知也
3、无欲速
4、缚者曷为者也
(二)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知知之为知之而
人不知而不愠是知也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欲速,则不达之则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以为以思,无益可以为师矣晏子将使楚使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楚王闻之之齐之习辞者也为其来也何为者也
为生于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
(三)古今异义:
1、寡人反取病焉
2、其实味不同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是知也
6、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何坐
(四)、词性活用: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关键词: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吾尝终日不食6、终夜不寝
7、必有我师焉
8、择其善者而从之
9、无益
10、温故而知新
11、齐之习辞者也
12、今方来
13、酒酣
14、齐人固善盗乎
15、晏子避席对曰
16、叶徒相似
17、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8、吏二缚一人诣王
三、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翻译时要加“是”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二)、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部分还原如:可以(之)为师矣
(三)、宾语前置:
翻译时要将宾语放到后面如:何为者也=为何者也
四、梳理两文:
(一)《论语》八则所阐述的观点:分别阐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1、第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
2、第二则阐述了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3、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以学为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4、第四则阐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即学习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
5、第五则阐述了成为老师的窍门,间接点明了经常温习是学习的好方法。
6、第六则阐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处境艰难方显为人的品德。
7、第七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做事要目光远大才能达到目标。
8、第八则阐述了学习中“思”和“学”的关系:学习比无益的思考来得重要。
(二)、出自《论语》八则的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欲速则不达。
(三)、《橘逾淮为枳》用类比法来阐明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 生淮北为枳生活环境影响人的成长齐人生长于齐不盗齐人入楚则 盗
(四)、《橘逾淮为枳》中人物性格分析:
1、楚王:“欲辱”“视晏子曰”(得意洋洋,胸有成竹,轻视晏子)“笑”(无可奈何,认输了,苦笑)
2、晏子:“避席”(当时很愤怒,但是有君子风度,有理有节)由此可见,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镇定从容,热爱祖国的人。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篇五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2.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 学法指导:
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演讲,由学生的理想引入教师职业,进而介绍孔子及《论语》。
二、教师简介孔子及《论语》等有关文化常识(结合注释)
1、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三、诵读欣赏。
(一)诵读篇
1、一读文句,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听清字音、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3)全班齐读
2、二读文句,读懂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喜爱的文句并翻译意思,教师适当点拨,归纳总结。
a、 “子曰”——“ 孔子说”
b、逐则梳理句意
(2)男女生赛读:男生读1—4则;女生读5—8则。
3、三读文句,读出感悟。
这八则语录哪句给你的启发最大?指名学生朗读感受最深的文句。(参考句式)
“我喜爱,因为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感受到了) ”
4、四读文句,读浓情味。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朗读,读浓情味。
(二)欣赏篇
1、这八则语录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态度。请同学们小组探究: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哪几条
是说学习态度的?(学生互助完成、教师归纳)
明确: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
明确: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明确:“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类: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①表示顺接 表示并列关系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②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三)朗读欣赏:全班齐读。
四、课外拓展
1、还有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朱熹
2、你还知道《论语》里其他的名句吗?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五、巩固练习:
学生自由诵读,试背诵其中几则。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
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
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