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
七律·长征教案 篇一
长征教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
长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里程碑。长征精神以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
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长征的路线和主要事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听取讲解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和报告长征中的一段路线或一个重要事件。小组成员可以共同讨论和研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4. 探索活动:设计一系列与长征相关的探索活动,比如模拟长征途中的生活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评价:学生通过小组报告、展示和讨论等方式,总结长征的重要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问题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贡献程度等。
2. 评价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
3. 通过小组报告和展示,评价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通过这样的长征教案,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希望通过学习长征的历史,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律·长征教案 篇二
长征教案:以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坚毅意志和胸怀大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也是中国人民的壮举。长征精神以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质,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坚毅意志和胸怀大志,我们设计了以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坚毅意志和胸怀大志。
3.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
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兴趣和理解。
2. 学习长征的历程和主要事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听取讲解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分析长征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团结协作等。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深入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4.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与长征精神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困难和挑战,探讨长征精神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与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总结长征的重要意义和对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讨论与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思考。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精神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逻辑性等。
2. 评价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他们对长征精神核心要素的把握和案例分析的深度。
3.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评价学生对长征的重要意义和对学生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长征教案,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坚毅意志和胸怀大志,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希望通过学习长征的历史和长征精神,学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七律·长征教案 篇三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疏通字词
音:逶迤 岷mín山 难 nán 困难,难能可贵 横 héng 横竖
nàn 苦难,难兄难弟 hèng 蛮横
更 gèng更加 蒙méng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 mēng蒙骗,欺上蒙下
měng 内蒙古
磅 páng磅礴 尽jǐn尽管
bàng磅秤 jìn尽心
形:崖悬崖 岷岷山 逶 逶迤
涯天涯 泯泯灭 诿 推诿
睚睚眦必报 萎 萎缩
义:逶迤 磅礴 走泥丸 开颜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悠闲:主要用于态度从容、闲适,有悠然自得之意。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神情。)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悬崖:主要形容山势陡峭。两者都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 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 《<长征组歌>两首》——歌词
3. 《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 《草》——短篇小说
5. 《<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 背景介绍
1. 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 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 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 整体感知
1.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
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3. 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 具体研读
1. 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 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 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 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六. 总结归纳
1.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 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八. 作业:
1. 词语积累
2. 预习“诵读欣赏”: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望断南飞雁”“梅花漫天”“北国风光”等),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