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屈原列传教学教案【优选3篇】
鲁人版屈原列传教学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鲁人版屈原列传教学教案 - 探索屈原的思想与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2. 分析屈原的诗歌作品,探索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屈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
1. 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屈原的出生和成长环境
- 屈原的政治生涯和遭遇
- 屈原的离魂之作《离骚》的创作背景
2. 屈原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 《离骚》的主题和思想
- 《天问》和《九歌》的艺术特点
-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3. 屈原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 屈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屈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屈原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课件和故事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作品与其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屈原作品: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首屈原的诗歌作品,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在小组报告后,进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对屈原作品的深入理解。
4. 屈原文化的传承与影响:通过展示屈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屈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出观点和参与讨论的情况。
2.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屈原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3. 教学反馈: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了解他们对屈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及时纠正错误认识,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
鲁人版屈原列传教学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鲁人版屈原列传教学教案 - 用屈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创造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2. 分析屈原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
3. 增强学生对屈原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内容:
1. 屈原的传奇故事
- 屈原的童年和成长经历
- 屈原与贵族们的纠葛
- 屈原的离魂之作《离骚》的创作过程
2. 屈原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 屈原对自然的赞美与思考
- 屈原对爱情和友情的表达
- 屈原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关怀
3. 学生情感共鸣和创造力的培养
- 分组进行屈原故事情节的改编和表演
- 学生根据屈原作品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作品
- 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创作,激发彼此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屈原的相关音乐和视频,营造出屈原故事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屈原的传奇故事:通过课件和故事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屈原的传奇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 分析屈原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通过课件和文本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并进行课堂讨论。
4. 学生情感共鸣和创造力的培养: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屈原故事情节的改编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后,学生根据屈原作品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评价:
1. 学生表演:评价学生小组表演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屈原故事情节的改编和演绎的情感表达。
2. 创作作品: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或散文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屈原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的展示。
3. 教学反馈: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了解他们对屈原故事和作品的情感体验和理解程度,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
鲁人版屈原列传教学教案 篇三
鲁人版屈原列传教学教案
一、 自学发现(自习完成)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0分钟)
(1)读出文言节奏,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意思,并划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读完后,合上课本,在脑子中形成对本文的整体印象。
2、写出你的整体感知
我的感知是:
3、再读文本,分条写出你的个性发现。
我的发现:
和我交流的同学的有价值的发现: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属(zhǔ )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 靡不毕见(m) 濯(zhuó)淖(nào) 蝉蜕(tuì) 滋垢(gu ) 浊秽(huì) 皭(jiào)然泥而不滓(z) 既绌(chù) 既咎(jiù ) 眷(juàn )顾 被(pī )发 渔父(f) 憔(qiáo )悴(cuì ) 哺(b )育 啜(chu )泣 罹(lí )难(三)研读文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句式:判断句 )。为楚怀王左徒(担任 )。博闻强志 (记忆力 ),明于治乱,娴(熟悉 )于辞令。入(对内 )则与王图议(计议,计划)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连词,表原因)心害(作“患”讲,嫉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动词,写作)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动词,强取)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动词,自夸,炫耀)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连词,表因果)疏(动词,疏远)屈平。
温故知新:
伐 :1、夸耀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讨伐 其后秦欲伐齐
3、功业 此五霸之伐也
4、砍伐 伐竹取道
属:1、写作 屈原属草稿未定
2、通嘱,嘱托 属余作文以记之
3、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
造:1、制定,起草 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
2、到.....去 (少年好事者)径造庐访成
微:1、含蓄 其文约,其辞微
2、无,没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不显露的 微服私访
屈平疾(动词,恨,痛心)王听(名词,听力,识别力)之不聪(听觉灵敏)也,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之蔽明也,邪曲(同义复词,邪恶,不正,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故忧愁(内心很痛苦)幽思而(连,表因果)作《离骚》。“离骚”者,犹离(通“罹”,遭遇)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艰难)则反(通“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内心痛苦),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目的连词,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大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表目的,来)。明(动词,阐明)道德(古今异义,道理品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通“现”表现)。其文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而见(通“表现”)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自疏濯(通“浊”)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温故知新:
疾:1、恨,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病 君有疾在肌肤
3、强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类:1、事物 举类迩而见义远
2、像 佛印绝类弥勒 屈原既绌(通“黜”,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名词作状语,拿着丰厚的礼物)委(动词,呈献)质(通“贽”,见面礼)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连,表因果)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温故知新:
既:1、已经 屈平既绌
2、...之后 既罢,归国
从:1、通纵,合纵 齐与楚从亲
2、使.....随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3、听从,顺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患:1、忧虑 担心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2、忧患,灾祸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绝:1、断绝 楚诚能绝齐
2、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非常,极 佛印绝类弥勒
质:1、通“贽”,见面礼 乃使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人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质地,底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白章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介,用)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回来。顾,还),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名词作状语,像虎狼一样)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连,并)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复之(动,到)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内:1、通“纳”,收留 亡走赵,赵不内
2、在国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
3、在宫内 内惑于郑袖
劝:1、劝说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2、鼓励 劝学
归:1、运回 竟死于秦而归葬
2、旧时指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3、回来 田园将芜胡不归
楚人既咎(责备)子兰以(介,因为)劝怀王入秦而不反(通“返”)也。屈平既嫉(动,恨)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副词,彻底,全部)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念;振兴)之,一篇之中,三致(表达)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没有才能),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为自己),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一件连着一件),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fèn),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被打败)地削(被分割),亡(失去)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动,诋毁)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动,放逐)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通“披”)发行吟泽畔,颜色(古今异义,脸色)憔悴,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被动句)。”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被动句)?”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mén,浑浊的样子)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介词“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皎洁的样子)之白,而蒙世之温蠖(hùo尘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这)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动词,效法)屈原之从容(古今异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上课进行)
1、 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各学习小组将个性发现和所探究问题进行交流,丰富知识,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查漏补缺,使个性发现最大化。(2)交流中要在个性发现栏目和探究问题栏目记下别的同学有价值的发现,记录越多收获越大。(3)选出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报告你们小组的个性发现和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交流完后,由小组书写员迅速将成果写在黑板上。交流发现数量:至少一个。
2、 班级交流
交流要求:
(1)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交流个性发现(2)合并所探究问题,选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由中选者担任临时教师组织同学探究。
我所记录的其他小组同学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解答:
三、总结发现(自主整理学习收获,用一分钟概括本课的学习收获)
交流完后请你梳理你的记忆,看看留在你脑子里的发现
1、 你认为本课重要字词你记住了多少?试着迅速写写或说说字词及其意思用法。
2、 你认为最个性的发现是:
理由:
3、 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
理由:
4、你还有什么疑难:
四、基础检测练习
1.下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 A.短于顷襄王 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C)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⑤D.②④⑤ 4.选出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5.选出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B)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C)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7.翻译下面句子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五、自学参考资料
1、关于《离骚》的简介。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
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净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謇謇(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
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群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2、 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