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制作竹蜻蜓教案【优选3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制作竹蜻蜓教案 篇一
引言:
竹蜻蜓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玩具,它可以飞翔在空中,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和惊喜。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制作竹蜻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能够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本教案将介绍制作竹蜻蜓的步骤和相关的科学原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材料准备:
1. 竹子:一段长约30厘米的竹子。
2. 纸:一张纸,最好是轻薄的纸张。
3. 剪刀:一把剪刀。
4. 胶带:一卷透明胶带。
5. 铅笔:一支铅笔。
二、制作步骤:
1. 准备好竹子,使用剪刀将竹子剪成两段,一段长约15厘米,一段长约10厘米。
2. 将两段竹子交叉叠放在一起,使用透明胶带将它们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字形。
3. 将纸张对折,然后用铅笔在对折的边缘画出一个三角形,大小适合固定在竹子上。
4. 使用剪刀将刚刚画出的三角形剪下来,然后用透明胶带固定在竹子的交叉点上。
5. 检查竹蜻蜓的结构是否坚固,如果有松动的地方,使用透明胶带进行加固。
三、科学原理:
竹蜻蜓的飞行原理是利用空气的力量。当孩子们用手快速拉开竹蜻蜓的时候,竹蜻蜓的两翅会快速扇动,扇动的速度越快,产生的力量就越大。扇动时,竹蜻蜓的翅膀将空气推出,产生向上的力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大小与方向相等,但方向相反,所以竹蜻蜓会受到向下的反作用力,从而向上飞起。
结语:
通过制作竹蜻蜓,孩子们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够了解科学原理。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竹蜻蜓的结构和运动,让他们逐渐理解科学知识。同时,孩子们还能够体验到制作的乐趣和飞行的快感,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希望通过这个科学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制作竹蜻蜓教案 篇二
引言:
竹蜻蜓是一种很有趣的玩具,可以飞翔在空中,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和惊喜。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制作竹蜻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能够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本教案将介绍制作竹蜻蜓的步骤和相关的科学原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材料准备:
1. 竹子:一段长约30厘米的竹子。
2. 纸:一张纸,最好是轻薄的纸张。
3. 剪刀:一把剪刀。
4. 胶带:一卷透明胶带。
5. 铅笔:一支铅笔。
二、制作步骤:
1. 准备好竹子,使用剪刀将竹子剪成两段,一段长约15厘米,一段长约10厘米。
2. 将两段竹子交叉叠放在一起,使用透明胶带将它们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字形。
3. 将纸张对折,然后用铅笔在对折的边缘画出一个三角形,大小适合固定在竹子上。
4. 使用剪刀将刚刚画出的三角形剪下来,然后用透明胶带固定在竹子的交叉点上。
5. 检查竹蜻蜓的结构是否坚固,如果有松动的地方,使用透明胶带进行加固。
三、科学原理:
竹蜻蜓的飞行原理是利用空气的力量。当孩子们用手快速拉开竹蜻蜓的时候,竹蜻蜓的两翅会快速扇动,扇动的速度越快,产生的力量就越大。扇动时,竹蜻蜓的翅膀将空气推出,产生向上的力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大小与方向相等,但方向相反,所以竹蜻蜓会受到向下的反作用力,从而向上飞起。
结语:
通过制作竹蜻蜓,孩子们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够了解科学原理。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竹蜻蜓的结构和运动,让他们逐渐理解科学知识。同时,孩子们还能够体验到制作的乐趣和飞行的快感,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希望通过这个科学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制作竹蜻蜓教案 篇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制作竹蜻蜓教案
一、设计意图
“竹蜻蜓”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玩具之一,它小巧精致、携带方便、飞行灵活,一直倍受孩子们的青睐。而大班幼儿正处于喜欢动手制作、探索发现的阶段。因此,我尝试设计了一节科技制作“竹蜻蜓”活动,预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与艺术领域间的整合,借助图示、儿歌引导,难点前置等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制作、交流等途径,在做做玩玩中获得操作技能,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并发展幼儿初步的艺术审美和表现力。
二、活动目标
1、熟悉左右对称特征,在看流程图示制作竹蜻蜓中尝试探索竹蜻蜓翅膀的大小与飞行的关系。
2、学会较熟悉地运用对折、画剪、粘贴等技能进行科技小制作,同时养成活动后收拾整理材料工具的习惯。
3、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制作的愉悦情绪,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向往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蝴蝶、蜻蜓的基本特征已有一定了解。
2、材料准备:
(1)蝴蝶实物标本,课件(以蝴蝶、蜻蜓为主要内容)各一;制作流程图7幅。
(2)剪刀、吸管、透明胶、画报纸、白卡纸、油画棒、记号笔、五角星(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用)。
(3)自制“竹蜻蜓”范例1只。
四、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欣赏相关的实物标本和课件,熟悉左右对称特征。
(1)出示蝴蝶实物标本,引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蝴蝶,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左右对称现象,掌握其特征,再次引导幼儿从蝴蝶的两个翅膀的图案、色彩、形状上进行比较和体验。
2、尝试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1)讨论制作左右对称图形的方法。
提问语:“如果要做一个漂亮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好办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幼儿尝试用画纸、油画棒独立制作并装饰左右对称图形。
(3)教师观察制作情况并归纳左右对称图形的制作方法。
①出示图1~4,让幼儿了解左右对称图形的制作流程。
②自创儿歌归纳制作方法,便于幼儿熟记、掌握技能。“纸儿长长边对边,中线起始图案画,沿着轮廓剪一剪,再给图形穿新衣!”
环节自评:“制作对称图形”是本次活动中的关键部分也是难点部分。以“蝴蝶”而非“蜻蜓”作为观察学习的例示,主要是因为蝴蝶翅膀大,易于幼儿观察比较。这样,他们在观察左右对称的同时就能直观地欣赏到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美,为下一步自制过程中的艺术装饰操作部分的更好参与埋下伏笔。制作前,让幼儿先用画纸进行尝试制作左右对称图形,一是节约材料,二是为幼儿的想法、猜测提供一个检验求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师自创朗朗上口的儿歌以及图示呈现,幼儿和老师一起总结出比较合理的制作步骤和方法利于幼儿轻松攻克第一步制作的难关。
3、制作“竹蜻蜓”玩具。
(1)出示自制“竹蜻蜓”,激起幼儿动手制作的愿望。
指导语:“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谁愿意上来玩一玩?”
(2)介绍基本玩法和制作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语:“这么好玩的竹蜻蜓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呢?”(一根吸管、一张卡纸。在此教师简介古时与现今竹蜻蜓制作原材料的不同。)
(3)出示图5~7,结合上环节图示1~4,启发引导幼儿理解完整制作的步骤及方法。
教师:“应该怎么做呢?谁看懂这些图了?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看不懂?”
(4)幼儿完整观察图示1~7,结合教师制“竹蜻蜓”实物,交流讨论制作方法。
(5)对幼儿提出的较多疑问之处,老师可作详细讲解或示范。
(6)提供幼儿具体的操作材料,并提出制作要求。
指导语:“根据图1~7做竹蜻蜓,然后用油画棒在翅膀上装饰图案。制作时保持安静;遇到困难先看图示或者观察“竹蜻蜓”玩具后再想一想,实在不能解决时可以请同伴或老师帮忙;制作中注意安全使用工具、注意节约材料;做完后及时整理材料。”
(7)幼儿独立制作,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可选择合作制作或先独立制作局部后再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制作。
(8)教师巡回指导,指导重点如下:
①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制作不同形状的竹蜻蜓。
指导语:“怎样才能让你的竹蜻蜓与众不同呢?”启发幼儿尝试做出不同形状的竹蜻蜓翅膀。
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运用已有美工知识自主创造性地装饰翅膀。
教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怎样来装饰你的竹蜻蜓?”
A、启发幼儿选择油画棒、记号笔、画纸等多种方式进行装饰。
B、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装饰方面的具体的分层指导:能力差、速度慢的'幼儿可以在翅膀上先画简单的线条;能力中等的幼儿可以进行色彩图案的装饰或用撕贴画纸的形式进行装饰;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式进行创意装饰。
③鼓励幼儿遇到制作流程方面困难(如粘贴步骤)时可进行两两合作。
环节自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此环节将艺术的表现力和美感培养巧妙地融合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让幼儿在制作中感受着图形的对称美,以及大胆运用图案、线条、色彩等表现出个性美,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
4、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了解竹蜻蜓翅膀大小与飞行的关系。
(1)玩玩自制竹蜻蜓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指导语:“大家的竹蜻蜓都做好了,赶快试一试能飞起来吗?都飞得一样吗?”(为作品能成功飞行的幼儿颁发五角星,并让其作一定的示范。)
(2)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
指导语:“一样都是竹蜻蜓,为什么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有的飞的时间长、有的飞了一会儿就会落下来呢?”(幼儿三两成群进行比较飞行,观察、比较、交流、讨论。)
(3)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归纳。
教师:“原来竹蜻蜓的飞行和它的翅膀大小有关系。翅膀大的要比翅膀小的飞得高一些、
飞行的时间长一些。”(4)作品展示、评价与互换玩要。
(5)迁移知识。将幼儿自制作品展示后让大家评选优秀作品:从外形装饰、造型美到飞行效果等几个方面去评选。同时让幼儿交换作品,体验与比较。
教师:“竹蜻蜓这种玩具在我国民间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据说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就是人们受到竹蜻蜓的启发后才制造出来的,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这小小的玩具中还藏着大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继续去探索、发现其中蕴藏着的更多奥秘。”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1、将幼儿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飞行的更多奥秘(如翅膀颜色在飞行过程中的变化等)。
2、在手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在竹蜻蜓的翅膀造型、装饰上作多种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审美情趣。
选自《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