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教案【实用6篇】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一
标题:《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教育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利用一篇有情感色彩的诗歌或散文作为引子,让学生感受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并引导学生讨论和表达自己对文本中情感的理解。
分析:
1. 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或散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情感与语文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情感故事、影视片段等素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进一步理解情感在语文中的作用。
实践:
1. 给学生分发一篇情感鲜明的文章,要求学生读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并表达自己对其中情感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与同学分享。
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情感教育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认知能力和语文素养。
拓展活动:
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篇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情感分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学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选择一部电影或书籍,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展开讨论。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二
标题:《文本解读与创作的结合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文本解读与创作的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利用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或文学名句作为引子,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并引导学生讨论和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分析:
1. 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涵。
2. 利用文学作品的改编、演绎等素材,让学生参与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实践:
1. 给学生分发一篇文学作品,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如写扩展篇章、改编剧本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演绎,可以是朗诵、舞台剧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
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文本解读与创作的结合实践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文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
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创作,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
2. 学生可以组织文学创作小组,共同创作一篇短文、诗歌或故事,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二、解题。
文章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文章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短,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13、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四、总结全文。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五、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
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小结全文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卓尔不群,令人感动!让我们大家睁开心灵的眼睛,去感知这个天地之间的不同的美好吧!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所学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进一步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3. 弄清文章由物及人地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思路,.体会作者以抒情为主,融抒情、描写、叙述、议论为一体的鲜明特色。
4. 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5. 品读文章质朴、简单的意象,自然、灵动的文字,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领会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2)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及其作用。
(3)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2.难点
(1)想象与联想的作用
(2)词句揣摩,语言品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件显示:(一)创设情境,导入文章阅读
同学们,我们自初一以来,学习了不少的优秀散文,大家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示例(1.)《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充分显示了藤萝花的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的和谐、统一。文章先着重刻画紫藤萝花的外在美。通过对花的精彩描绘,表现了它不可遏止的、旺盛、活跃的生命力。然后是抒写作者对生命底蕴和意义的的深刻思考。说明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挫折、磨难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增加了生命的美丽和充实,但不会阻碍生命长河不息的流动。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示例(2.)《行道树》: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示例3.《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书写人们盼春的基础上给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们迎春这一幅幅的画面,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4.巴金的《日》,作者采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在一起,既成功的塑造了“飞蛾”即抗日战士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的美学理想。《月》则表现了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了嫦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嫦娥就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日》和《月》是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了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通过一篇篇散文的阅读,我们获得了一些散文阅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老师补充小结:
课件显示:总的说来要弄清楚四点: 一是写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为什么写(主旨,即要表达的情、理、观点),三怎样写的(行文思路,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四是写得怎样(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去阅读王剑冰的一篇优秀散文《古藤》。
(二)、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抒情对象是什么?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文章的抒情对象的是古藤,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是围绕着它来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
2.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注意抓关键词语,抓文眼: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
点拨: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倔强、孤独。
3.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来概括。
点拨:惊奇,敬慕,担心,敬仰。
4.纵观全文,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点拨::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5.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
点拨:文章开头运用描写,交代出文章的抒情对象古藤,在描写之中,融入了作者对古藤的惊奇感受。为了更好揭示出古藤神奇的特征,作者又插入叙述古藤由来的美好神话,在叙述之中巧妙地融入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了更好的抒发作者的敬慕之情,作者围绕古藤的艰难命运展开想象议论,同时联想到与古藤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事展开叙述和议论。由物及人,升华主题
(三)品读鉴赏
请同学们细读品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妙的地方,给大家赏析一下。(下例示例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和是否需要补充的情况,有选择的展示)
示例1.文章开篇第一段对古藤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反复、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古藤”外形的怪异,渲染了“古藤”生命中遭遇的磨难,也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做了铺垫。
示例2.第9段里“.一千三百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这句话这句话显示了古藤生命升华的过程。
“变成根”是指藤无所依傍后开始独立,自己为自己坐桩。
“变成树”指变成了独立的个体,“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变成精”指藤有自己的灵魂、个性、和精神特质。“藤留下了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示例3.第10段:“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表达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示例4.文中最后一段(第16段)呼应第14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揭示古藤的生命奥秘,进一步突出古藤坚守者的形象,一个引人思考,被人敬仰的形象。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语“倔强”,这个词语揭示了古藤面对命运的变故,失去依靠后的那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坚强不屈服的独立个性。尽管挣扎过,痛苦过,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这个词就是全文的“文眼”。”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示例5.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
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引出下文古藤失去依傍的命运变故,为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
示例6
第12段“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象征意义 。(寓意)
示例7.第13叙述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第14段写古藤的“起点与终点”、“根与头”、“存活与伸展”,的叙述议论。有着内在联系:
老态女子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探求古藤的生命奥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归纳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通过大家的阅读赏析,现在我们进一步归纳一下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总结:
1.紧扣文眼明散聚。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统领全文的这一“神”,就能迅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倘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2.找准线索结构清。
线索就是窜连文章内容的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它的线索就理清文章的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3..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状物的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
4.咀嚼精妙品词句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揣摩咀嚼需结合全文内容,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品读感悟,理解才更准确。
(五)、作业:运用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课文《谈生命》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学习者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人生启迪: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当在这个时候,希望你们能像这棵古藤那样,以顽强的精神,坚毅的性格,承受痛苦,经历磨练,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只有经历了磨练的生命才会更灿烂,只有笑到最后的生命才会更精彩!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二、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课前学习:
1.查字词典;把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注音解释抄写在积累本上。
2.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3.试着尝尝过去人们吃的食物,诸如野菜、柳叶儿等等。
二、课堂学习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预习成果。
(1)向大家介绍你所积累的生字、词语。
(2)交流你所了解到的长辈的童年生活趣事等。
2.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3.独立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
(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讨论交流: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
(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
(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
2.质疑解疑:(同桌讨论)
组织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重点语句,学生回答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但不能脱离当时和现在的特定时代背景,不能离开儿童的心理特点。
3.融合情感:(小组讨论)
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
(师作引导,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
4.积累学习: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柳的诗句。(学生交流)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与你的童年吃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学习:
将“拓展延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整理成书面材料,写到练笔本上。
教后记: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三、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心声”含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写人物。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
二、感知心声
1、介绍作者—黄蓓佳
2、检查预习。
3、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换等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300字以内)
三、解读心声
1、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仅仅表达的是李京京的心声吗?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提示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
2、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文章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