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教案(经典3篇)
诗经蒹葭教案 篇一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其中描述了一个女子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这首诗以蒹葭这种植物作为象征,通过描绘女子的心境,表达了对爱情的迷茫和痛苦。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案设计。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诗中的意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常常被形容为纤细柔弱。诗中的女子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同蒹葭一般,柔弱而无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选择蒹葭作为形象?蒹葭与女子有哪些共同之处?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感受。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对比来引导学生思考女子内心的矛盾。诗中女子自称“蒹葭”,但又说“白露未晞”。这里蒹葭和白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女子内心的矛盾情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女子为什么自称蒹葭?她为什么又说白露未晞?通过学生的讨论,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女子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情感体验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让他们通过演绎来感受诗中女子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比如让学生写一篇感悟文章,表达自己对诗中女子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诗经蒹葭教案 篇二
诗经中的蒹葭一诗,描绘了女子的内心挣扎和矛盾。这首诗以蒹葭作为象征,通过描述女子的心境,表达了对爱情的迷茫和痛苦。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案设计。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诗歌的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歌多以爱情和生活为主题。蒹葭这首诗描绘了女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爱情中的困惑和无奈。通过了解这个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义。蒹葭这首诗由五言律诗组成,每句四字。这种结构简洁明了,给人以抒发情感的空间。同时,诗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对比和象征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诗中的结构和语言,从中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互动讨论和创作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女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女子为什么自称蒹葭?她为什么说白露未晞?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一些创作任务,让他们写一篇续写或改编的作品,表达自己对诗中女子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总之,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解读意象、分析对比、情感体验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创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情感认知水平。
诗经蒹葭教案 篇三
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这是许茹芸的《在水一方》中的歌词,它就出自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蒹葭》
2、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生字识记
1.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
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
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2、词语识记
苍苍: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 伊人:指意中人。 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 溯洄:逆流而上。 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 晞(xī):晒干 湄(méi):水边 凄凄:茂盛的样子。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3、疏通诗中的文言词法知识
1.通假字。例如:“蒹葭凄凄”中“凄”通“萋”,意为“茂盛的样子”。
2.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的“右”,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今译为“表示方位”。
参考译文: 河畔芦苇密苍苍,清早露水结成霜。我想念的那个人,她在河水那一边。逆流而上追寻她,河水弯曲道路长。顺着河流向下走,(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芦苇苍苍密又密,露珠儿未干清滴滴。我想念的那个人,她在河流那一岸。沿着河道往上
走,道路崎岖升高难向前。顺着河流向下走,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芦苇茂盛千万杆,晶莹露珠还未干。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流那一岸。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又弯曲。顺着河水向下走,仿佛她在河沙滩。
4、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 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右。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沚
5、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蒹葭 白露 道阻 水中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 纯洁与执着。
(二)自主学习
(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
1、分析诗歌格式的特点:
前两句写景(赏析):点明季节的景物描写,运用起兴手法,既烘托萧瑟、冷落、凄迷、意境朦胧的环境气氛,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三四句:指出心上人在水的一方,离自己很远,可望而不可即,其惆怅之情可知。为后文四句抒发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作铺垫。
后四句:叙写道路的险阻中抒情。“溯洄”:表现出主人公的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溯游”:表现出主人公执著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上人欢会倾诉衷情的怅惘情怀。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 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
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层层递进,回旋跌宕,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读起来朗朗上口。
5、写作特点小结:
《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6、主旨:《蒹葭》这首爱情诗,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和可望而不及的惆怅失望之情。
四、拓展提升
我们学过的爱情诗有《关雎》《蒹葭》和李商隐的《无题》,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不同:《关雎》对心上人的追求大胆热烈;《蒹葭》中对心上人的追求执著含蓄;《无题》则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四、堂清检测 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