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案【经典3篇】

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除法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 理解除法的概念。

2. 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解决除法中的余数问题。

2.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教材、教具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好课本、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个装满糖果的大碗,问学生如何公平地将糖果分给4个人。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引出“除法”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教师向学生介绍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分配物品的方法,用来平均分配或分配剩余物品。

2. 通过具体的例子,教师解释除法的运算方法:被除数 ÷ 除数 = 商(整数)…余数。

三、练习(2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除法算式,让学生用纸和铅笔计算并写出答案。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展示答案,引导学生进行纠错。

四、拓展(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如:小明有12颗糖果,他想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人可以得到几颗糖果?

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法,并展示正确答案。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归纳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提醒学生复习并掌握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七、课堂反思(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缺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2. 学生在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解决除法中的余数问题。

教学难点:

1. 运用除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2. 解决除法中的余数问题并进行合理估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教材、教具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好课本、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有20元钱,他想买一本书,书的价格是5元,他还能买几本书?

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二、讲解(15分钟)

1.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如:小明有40颗糖果,他想将糖果放到若干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8颗,他可以放几个完整的盒子?还剩下几颗糖果?

2. 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展示解决步骤和答案。

三、练习(2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复杂的除法算式,让学生用纸和铅笔计算并写出答案。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展示答案,引导学生进行纠错。

四、拓展(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如:小明有72颗糖果,他想将糖果平均分给8个朋友,每个人可以得到几颗糖果?如果他只有64颗糖果,能否平均分给8个朋友?

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法,并展示正确答案。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归纳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提醒学生复习并掌握除法的运用方法。

七、课堂反思(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缺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2. 学生在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除法的理解和运算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案 篇三

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案

  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1.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 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

  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

  (2) 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前一道例题中,树

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

  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 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3) 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第34页例题是平均分的第四道例题。在前面的三道例题中,学生体会了平均分的含义,开展了平均分的活动,这道例题把前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起来,构建对平均分的整体认识。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

  2. 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 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2) 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学生在例题里接受了除法,需要通过练习形成除法的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美术教案【精选3篇】

七年级上美术教案是上好七年级美术课的基础,一份优秀的七年级美术教案能让美术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下面就来看看这三篇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是怎么设计安排的吧!  七年级上美术教案【1】  单元总目标:  1、...
教案大全2011-01-03
七年级上美术教案【精选3篇】

郑成功简介【实用6篇】

郑成功简介(一): 郑成功,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军事将领,民族英雄,曾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在台湾的驻军,成功收复台湾,关于这位民族英雄,这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他。 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1624082...
教案大全2013-03-09
郑成功简介【实用6篇】

《认识数字1和2》教案【精选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2。 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 3、会用手指头表示1-2。 4、会写1和2。 教学重、难点: 写1和2 教学准备: 课件、贴纸、数字卡片1-2、可数的物件 教学时间: 学...
教案大全2014-07-02
《认识数字1和2》教案【精选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案【实用3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
教案大全2018-08-06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案【实用3篇】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教案大全2018-03-09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通用6篇)

《乡下人家》教案(经典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下人家》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
教案大全2015-01-06
《乡下人家》教案(经典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