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经典3篇)
《不求甚解》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不求甚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知识、深入思考的学习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课题:以一个有趣的故事或例子引起学生对“不求甚解”这个词语的兴趣。
2. 解释词语意义: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是指不深入思考,只懂得表面上的东西而不追求真正的理解。
3. 剖析现象:选取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学生只注重记忆而不理解知识的本质,或只看新闻标题而不深入阅读全文等,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不求甚解?这样的学习态度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如何改变这种学习态度?
5. 拓展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或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求甚解的危害,并思考如何避免和改变这种学习态度。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强调重要观点和方法。
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对于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认识的提升。
3. 学生对于改变不求甚解学习态度的思考和行动。
教学资源:
1.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相关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培养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停止于表面。
3. 提供适当的挑战性任务,鼓励学生超越舒适区,追求更高的理解和认知。
《不求甚解》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不求甚解”这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知识、深入思考的学习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课题: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不求甚解”这个词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解释词语意义:通过解读词语的字面意思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是指不深入思考,只懂得表面上的东西而不追求真正的理解。
3. 分析现象:选取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学生只注重记忆而不理解知识的本质,或只看新闻标题而不深入阅读全文等,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讨论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不求甚解?这样的学习态度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如何改变这种学习态度?
5. 拓展学习: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或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求甚解的危害,并思考如何避免和改变这种学习态度。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强调重要观点和方法。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于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认识的提升。
3. 学生对于改变不求甚解学习态度的思考和行动。
教学资源:
1.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相关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培养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停止于表面。
3. 提供适当的挑战性任务,鼓励学生超越舒适区,追求更高的理解和认知。
《不求甚解》教案 篇三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 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 立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弥补可
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顾本文论证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举了:---------------的例子。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