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篇一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解读与教学设计
教案解读:
本文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南宋末年岳飞率领三十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的故事。这篇文章以鲜明的历史背景为背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饱满的情感描写,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英雄岳飞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南宋末年岳飞的历史背景和他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的故事。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故事情节。
2. 掌握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用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描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教材和课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3. 学生课前阅读的笔记和问题。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回忆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和岳飞的军事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2. 岳飞是如何率领三十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的?
3. 你认为岳飞的成功有哪些原因?
Step 3:词汇学习(15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理解其意思和用法,并进行记忆和运用练习。
Step 4:语言分析(20分钟)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情感描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Step 5:课堂讨论(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进行展示和总结:
1. 岳飞是怎样率领三十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的?
2. 你认为岳飞的成功有哪些启示和意义?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
通过课堂活动或小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和岳飞的军事成就,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和写作作业,并提醒学生关注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篇二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
教案解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通过讲述南宋末年岳飞率领三十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英雄岳飞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精神。本文教案旨在通过对文章的解读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南宋末年岳飞的历史背景和他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的故事。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故事情节。
2. 掌握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用法。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描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教材和课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3. 学生课前阅读的笔记和问题。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回忆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和岳飞的军事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2. 岳飞是如何率领三十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的?
3. 你认为岳飞的成功有哪些原因?
Step 3:词汇学习(15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理解其意思和用法,并进行记忆和运用练习。
Step 4:语言分析(20分钟)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情感描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Step 5:历史意识和情感认知(20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岳飞的军事成就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 岳飞的精神和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借鉴?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
通过课堂活动或小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和岳飞的军事成就,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和写作作业,并提醒学生关注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篇三
【#教案# 导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公元1949年渡江战役将要胜利时写的一篇新闻,原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前预习:了解新闻知识及本文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评价任务:
1、识记新闻知识,理解消息特点。
2、诵读全文,体会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入新闻知识。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一)消息的概念
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
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释题)
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教案#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教案# 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前。
三.检查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渡江战役简介”。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
日,*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歼灭国民党军队40多万,解放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开始,至1949年6月2日结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解放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渡江战役是继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之战后,中国战争第四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它是由江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融为一体的战略性战役,其战场范围之广,参战兵力之多,阶段转换之快,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前所未有的。人民解放军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的条件下,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创造了战争的奇迹。其特点如下:一是在国共两党再度和平谈判,存在着和平渡江和战斗渡江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工作立足于战斗渡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战斗渡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如敌依托江防顽抗、依托浙赣线顽抗、阻止中东两集团会合等,均预筹对策,因而顺利达成了预定战役目的;三是利用长江在南京、镇江地段江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击,先完成合围,尔后从容歼灭;四是对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预有准备,当3野实施上海战役时,2野集结浙赣线担任战役预备队。战争的实践表明:人民解放军态度坚决,准备充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就减少或消失。五是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438840人,其中俘敌341530人,毙伤22310人,起义34830人,投诚67170人,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武汉等城市及苏南、皖南、浙江全省和江西、湖北、福建3省部分地区。
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
渡江战役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四、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全文,读出气势,感受情感。
教师点评。
1、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案#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教师强调:此则消息的内容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这种结构方式即为“倒金字塔式”,它的优点是便于读者选择性阅读。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3、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4、“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找出新闻的#教案# 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6、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五、归纳主旨:
本文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六、小结:新闻的知识与这则消息。
七、作业:搜集两篇消息,体会消息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
二、精读探究:
新闻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但是新闻都带有主观价值判断,这则消息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出来?
学生思考后回答。
归纳:1、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品味:“经营了三个半月”说明经营之久,“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溃退之快,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反差中显出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品味:景的“平”和“静”,衬出我军的从容镇定、如有天助、胜算在握;“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势不可挡,蔚为壮观。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品味:“不到”“即已”“正向”“突破”“占领”“进击”等词的搭配,凸显我军攻势猛烈,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小结:从以上的分析体会出了骄傲和自豪感。
点拨:这则消息是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可以有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情境描述,但是作者却仅用了不到200字,就讲述的如此完整,这与文中的这些四字句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句子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三、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下列这篇消息进行比较。(见助学本课阅读题)
四、总结写法:
1.短小精悍、一气呵成。
2、四字句运用,简洁有力。
五、布置作业:结合身边最新发生的事件写一则消息,要求完整、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便知天下事。学生对新闻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应重点传授新闻相关知识。然后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再与其它消息比较阅读,掌握新闻这一文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