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优选3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篇一
标题: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目标:
1. 通过游戏和实物比较,让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
2. 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这些比较数字大小的词汇。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数字的大小关系。
2. 学生能够用适当的词汇描述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或数字挂图。
2. 数字牌。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或数字挂图,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字。
Step 2: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
1. 教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例如4和6,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询问学生:“4和6谁更大?”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数字的大小关系,并提问:“4小于6,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呢?”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下“小于”这个词,并解释它的含义。
Step 3:练习比较数字大小
1. 教师出示一组数字牌,例如3、5、8、2,让学生两两比较数字的大小并说出结果。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Step 4:运用数字大小关系
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图片上有不同数量的物品,例如苹果、橙子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物品的数量,用数字表示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Step 5:总结与拓展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如何用适当的词汇比较数字的大小?
2. 你能举出其他的数字大小关系的例子吗?
篇二: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篇二
标题:认识数字的进位和退位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字的进位和退位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进位和退位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的进位和退位。
2. 学生能够运用进位和退位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或数字挂图。
2. 进位和退位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或数字挂图,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字。
Step 2:认识数字的进位和退位
1. 教师出示一个两位数的数字,例如27,问学生这个数字的十位和个位分别是多少。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个位上的数字加1,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表示这种变化?
3. 教师出示进位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进位的概念。
Step 3:练习进位运算
1. 教师出示一些两位数的数字,例如43、56、98,让学生进行进位运算。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Step 4:认识数字的退位
1. 教师出示一个两位数的数字,例如72,问学生这个数字的十位和个位分别是多少。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个位上的数字减1,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表示这种变化?
3. 教师出示退位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退位的概念。
Step 5:练习退位运算
1. 教师出示一些两位数的数字,例如34、57、89,让学生进行退位运算。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Step 6:总结与拓展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进位?如何进行进位运算?
2. 什么是退位?如何进行退位运算?
3. 你能举出其他的进位和退位的例子吗?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篇三
【#三年级# 导语】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自己变的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身也有自身的乐趣。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1.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后编5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指南针
学生准备:指南针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们去过北京吗?(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北京)
师:下面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及周围都有哪些建筑。(课件出示教材2页主题图)
师: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的哪面吗?(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方位知识描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来仅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学生自由汇报,有的学生知道东、南、西、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辨认东、南、西、北。(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尝试描述,感受方位词在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时的方便,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师: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小明站在操场上锻炼身体。(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1的情境图)你们知道他面向的是什么方向吗?(小明面向的是东)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因为他面向太阳,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课件出示:小明面向的方向是东,他背对的方向是()。
(强调:东和西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东与西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东,背对的是西,反过来,当你面向西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东)
课件出示:小明的右边是南,左边是()。
(强调:南和北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南与北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南,背对的是北,反过来,当你面向北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南)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忆方向呢?老师这儿有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师:通过读这首儿歌,你感受到了什么?(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例1的情境图,把下面的四句话填写完整。
图书馆在校园的____面,体育馆在校园的____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____面,大门在校园的____面。
2.感知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师:指一指太阳升起的方向,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哪一面是东吗?(学生用手指一指,并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面向东面,一起说儿歌,并指出方向。(学生边说儿歌,边指出方向)
师:我们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请大家用手指一指,说一说。(学生先自由说,再指名说,其余学生根据他说的用手指出东、南、西、北)
3.体验顺时针转动。
(1)游戏:听口令。(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请全体同学起立,面向东面,向右转,面向南面,再向右转,面向西面,继续向右转,面向北面,接着向右转,又回到了东面。(正好转了一圈)
(2)再次感知:按照刚才的顺序让学生再转一转,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东、南、西、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顺时针、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在学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4.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P3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总结。
5.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旋转与平移》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