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精选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诗中描述的景色和情感;

3.学会欣赏和朗读《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景色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朗读《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学会欣赏和朗读《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与学生谈论他们最喜欢的季节,并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景色和感受。

2.引入《题西林壁》,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二、学习课文(15分钟)

1.先给学生读一遍课文,让他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帮助他们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解释一些生词和词语的含义,例如:“西林壁”指的是西林的墙壁,“风入松”的意思是风吹进松树中发出的声音。

4.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引导他们感受诗中的美景和情感。

三、欣赏课文(15分钟)

1.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例如春天的花草树木、松树和西林的墙壁等。

2.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感受。

3.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诗中的景色和情感联系起来。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

1.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诗中的情景和角色,例如一棵松树、一堵墙壁等。

2.让学生自由创作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画,并在画上写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与学生共同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回答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

2.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篇二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题西林壁》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题西林壁》;

3.能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春天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题西林壁》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能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春天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和学生一起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询问他们对《题西林壁》的理解和感受。

2.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欣赏和朗读《题西林壁》。

二、学习课文(15分钟)

1.给学生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他们放松身心,进入诗歌的世界。

2.让学生再次朗读《题西林壁》,引导他们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解释一些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例如“风入松”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4.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表达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欣赏课文(15分钟)

1.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例如春天的花草树木、松树和墙壁等。

2.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描述其中的景色和感受。

3.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诗中的景色和情感联系起来。

四、创作诗歌(15分钟)

1.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春天诗歌。

2.给学生提供一些词语和句子的提示,例如“春天的花开了,鸟儿在枝头唱歌”,帮助他们开始创作。

3.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诗歌,鼓励他们相互欣赏和赞美。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与学生共同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回答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

2.鼓励学生多进行朗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篇三

【#三年级# 导语】《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

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三、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相关文章

小班预防溺水安全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预防溺水安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班预防溺...
教案大全2016-01-09
小班预防溺水安全教案【通用6篇】

交通安全教育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交通安全教育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交通安全教育教案 篇1 ...
教案大全2016-06-05
交通安全教育教案【实用6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新疆天鹅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实用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新疆天鹅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二年级# 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
教案大全2011-02-05
小学二年级语文《新疆天鹅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实用3篇)

《爱清洁讲卫生》大班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清洁讲卫生》大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清洁讲卫生》大班教案...
教案大全2013-08-03
《爱清洁讲卫生》大班教案(实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推荐3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下面我们来看看兰亭集序教案,仅供大家参考!一、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书序的特点,把握课文内容,懂得作者...
教案大全2014-05-08
兰亭集序教案【推荐3篇】

小学的国防教育教案【经典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情报”和“间谍”的概念 。 2了解间谍活动的历史和现在,“第二战...
教案大全2014-02-04
小学的国防教育教案【经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