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课文及教案【推荐3篇】
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课文及教案 篇一
标题:《扬州慢》:诗意生活的追寻
导语:扬州慢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它以细腻的情感、深邃的哲思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扬州人独特的生活态度。本文将通过解读《扬州慢》这首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于诗意生活的追寻与赞美。
一、诗歌赏析
《扬州慢》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诗,以扬州人的生活态度为主题,展现了扬州人对于闲适、舒适的生活追求。首先,诗人通过描绘扬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悠然的氛围。接着,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最后,诗人通过对扬州人的生活态度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于诗意生活的追求。
二、文化解读
扬州慢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以闲适、舒适为核心,追求内在的慢节奏和品味。这种生活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诗意生活的追求。扬州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对生活态度的追求,展现出中国文化独有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哲学。
三、教学设计
1. 目标
通过学习《扬州慢》,培养学生对于诗意生活的追寻和赞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2.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扬州慢的生活态度和对于诗意生活的理解。
(4)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互动交流。
(5)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自己对于诗意生活的追求和赞美,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6)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心得,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以《扬州慢》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于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寻,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扬州慢》这首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个人思考和写作,学生能够加深对于诗意生活的理解,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的环节,也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走进诗意生活,感受其中的美好与智慧。
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课文及教案 篇二
标题:扬州慢:追求内心宁静的艺术
导语:扬州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细腻的情感、深邃的哲思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扬州人独特的生活态度。本文将通过解读《扬州慢》这首诗,引导学生体验扬州慢的艺术魅力,进而感受内心宁静的追求。
一、诗歌赏析
《扬州慢》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诗,以扬州人的生活态度为主题,表达了对于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以舌尖上的扬州为切入点,通过对美食的赞美,展示了扬州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最后,诗人以自己对扬州慢的向往和赞美,表达了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
二、文化解读
扬州慢是一种内心宁静的艺术追求,它以慢节奏、细致品味为核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哲学。扬州慢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态度的观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种艺术追求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人们要停下脚步,感受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三、教学设计
1. 目标
通过学习《扬州慢》,引导学生体验扬州慢的艺术魅力和内心宁静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认知。
2.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3)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扬州慢的内心宁静和美好。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扬州慢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和赞美。
(5)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互动交流。
(6)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自己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和赞美,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7)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心得,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以《扬州慢》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和赞美,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扬州慢》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情感体验和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扬州慢的内在美和生活智慧。通过个人思考和写作,学生能够加深对于内心宁静的理解,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体验扬州慢的艺术魅力,感受内心宁静的追求,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认知。
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课文及教案 篇三
【#高二# 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选修语文扬州慢课文及译文》,助你金榜题名!
1.原文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3.注释
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弥望:满眼。
④戍角:军中号角。
⑤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⑥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⑧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⑨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⑩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4.赏析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但由于过于渲染战争的后果,怀念过去的风月繁华,情
绪比较低沉。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三年,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年轻词人客游扬州时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触景生情,感伤时事,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可考记载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徜徉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想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5.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
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