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与信贷风险(最新3篇)
浅探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与信贷风险 篇一
在金融领域中,贷款风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贷款风险是指贷款机构在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时,所面临的可能造成债务无法按时偿还的风险。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评估贷款风险,贷款机构通常会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本文将浅探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与信贷风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指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以及贷款的担保情况等因素,将贷款分为五个不同的风险等级。这五个等级分别是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
正常类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按时按量偿还贷款本息,并且具备良好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类贷款的风险较低,贷款机构通常会给予较低的利率和灵活的还款方式。
关注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者还款意愿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尚未到达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程度。这类贷款的风险较正常类贷款高一些,贷款机构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提高利率、加强监督等,以减少风险。
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者还款意愿出现明显问题,但尚未达到无法偿还的程度。这类贷款的风险较关注类贷款高一些,贷款机构可能会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例如加大担保要求、限制贷款额度等。
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已经出现无法偿还贷款的迹象,但尚未完全无法偿还。这类贷款的风险非常高,贷款机构通常会采取强制催收等手段,以尽快收回贷款本金。
损失类贷款是指借款人已经无法偿还贷款,并且贷款机构已经确认无法收回贷款本金。这类贷款的风险最高,贷款机构通常会进行资产处置等措施,以减少损失。
除了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外,信贷风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信贷风险是指贷款机构在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时,所面临的包括贷款违约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信贷风险的管理和评估对于贷款机构的稳定运营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总之,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和信贷风险都是贷款机构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通过合理分类和风险评估,贷款机构可以更好地管理贷款风险,保障自身的稳定运营。同时,借款人也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以降低贷款的风险。
浅探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与信贷风险 篇三
浅探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与信贷风险
眼看毕业在即,大学生们都在着急写论文,那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呢?如何在一大堆论文中脱颖而出?小编直接为您展示优秀毕业论文一篇,欢迎毕业生们阅读参考!
摘要: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现代银行业全面、准确地识别、反映和监控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监管部门审慎持续监管的基础。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必须进一步强化措施,提高贷款分类工作的质量,确保贷款五级分类结果的真实和准确。
关键词:贷款风险五级分类 信贷风险 客户评级
一、贷款风险分类的目标
1.Zeta分析法是“贷与不贷”的贷前审查管理,而贷款风险分类是则是贷后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掌握资产质量状况,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分门别类的采取相应的处置手段,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为信贷风险的量化打下基础。
2.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3.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从而判断资本是否充足,为监管部门提供最低资本要求监管依据。
二、贷款分类的标准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从还款的可能性出发。我国《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第三条规定:“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简称贷款风险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使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实际上是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的还款纪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银行的信贷管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贷款风险程度与企业信用等级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即信用等级越高,贷款风险越小,分类等级越高。
客户评级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与还款能力有正相关关系,但就一笔贷款而言,影响本息归还的因素往往超过借款人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AAA、AA级企业中仍然存在大量不良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款企业提供虚拟的报表和资料,使信用评级失准。二是一些评估机构对国有、股份制大中企业评级偏高、偏松。所以,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虽好,但还款能力不一定很强,因此,不能用客户的信用等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否则就会掩盖影响贷款归还的本质因素,最终影响贷款分类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贷款五级分类在信贷风险中的作用
1.促使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资产的关注
由于五级分类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各类贷款的风险真实状况,为各行采取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风险化解措施提供了依据,一是通过五级分类揭示出贷款的风险程度,对尚未到期但风险度较高的贷款予以关注,发挥了风险预警作用;二是在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同时,还加强了正常贷款的管理,特别是对关注贷款加强了信贷监督。银行对关注以下贷款形态的客户必须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对于在期限内不能解除风险预警信号的,要根据预案实施贷款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退出,切实掌握风险客户有效退出的主动权。
2.促使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和稽核机制
一是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信贷资产的保全等分别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对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风险的控制与化解起到了良好作用。二是完善了贷款审批、发放与管理的授权授信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了贷款台账管理系统。四是制定了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追究的相关制度;五是根据五级分类结果,改进授信工作,对于次级以上贷款客户进行重新评级、授信,并且把授信作为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的手段,而不是给予企业的优惠措施。
3.为不良贷款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界定了资产质量,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风险类别的贷款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为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采取有力措施收回资本以尽量减少损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贷款五级分类还可以通过对行业和地区的不良贷款的考查,修订评级指标体系,为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合理分配资源提供了依据。
四、对于贷款五级分类的几点建议
1.对贷款分类层次更进一步细化
完善的贷款分类体系应该对五级分类进一步细化,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与分析发达国家现有较成熟的贷款细分标准和原则,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研制出更加合理与更具可操作性的贷款细分标准,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较为粗放的分类体系。同时,各行还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损失计提比例的上下浮动幅度内合理确定细分后应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以便更加科学地测算贷款风险度,计算贷款的合理价格,进而判定本行的市场定位。
2.加强培训,提高分类者的综合素质,让分类者成为“专业的把关人和独立的判断者”。
五级分类制度是由专业人员在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经营、财务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风险影响贷款偿还的程度做出估计,判定贷款的分类级别。要胜任这种重要而复杂的判断,需要具备丰富的经济、金融知识,需要了解借款人所属行业的专业运作规律及其动态行情,还需要积累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实务操作人员分类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化促进分类工作质量的提高。
3.强化贷后管理工作
各行要根据现有的客户情况,合理配置客户经理,并实行科学的量化考核,使客户经理在必要的压力下有较充足的时间对所分管的客户及其担保单位进行日常的、定期的走访与检查,及时地了解相关客户的经营状况及其它非财务因素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该变化实时地调整贷款形态,将分类结果的监测、调整与运用工作日常化,以避免季末短时间内集中分类所造成的形式化。
参考文献:
[1]潘文波.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证研究报告.投资研究,2001,(1):22-26.
[2]孙天琦,杨岚.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西安金融,2005,
(6):5-15.[3]章国华,杜明洁.渣打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理念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迪.浙江金融,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