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魂主题读书征文【优质3篇】
中华魂主题读书征文 篇一
中华魂: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魂既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又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魂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中华魂的传承是指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读书是传承中华魂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如《论语》中的儒家思想、《红楼梦》中的情感表达、《水浒传》中的义气精神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历史的见证。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汲取中华魂的精华,使其在我们心中永恒传承下去。
然而,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正是通过创新,中华魂才能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读书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通过与不同作者的对话,我们能够拓宽思维的边界,汲取新的思想火花。同时,读书也能够激发我们的创新灵感。当我们读到那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时,会激发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超越传统的框架,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正是通过读书中的创新,中华魂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因此,中华魂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中华魂才能真正活跃起来。读书作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华魂的内涵,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们一起通过读书,传承与创新中华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魂主题读书征文 篇二
中华魂:多元融合的文化瑰宝
中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这种中华魂的精神内涵在于它的多元融合,这种融合既包括不同民族间的交融,也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到中华魂的多元融合,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宝贵之处。
中华魂的多元融合体现在不同民族间的交融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华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书籍,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和贡献。如西藏的佛教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等等,这些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华魂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中华魂的多元融合还体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时期的文化都在中华魂的大熔炉中进行着交流和融合。通过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历史著作,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如唐诗宋词中的文人雅士风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启蒙、当代文学中的社会关怀等等,这些文化的交流和互补使得中华魂更加独特而丰富。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华魂的多元融合,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宝贵之处。中华魂的多元融合不仅体现了中国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让我们通过读书,深入探究中华魂的多元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魂主题读书征文 篇三
中华魂主题读书征文
中华魂征文800字【1】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我国地大物博:有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有如长龙一般的长城;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还有那美丽无比的桂林山水。
这一切都在赞扬着中国魂!
中华上下五千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
从远古夏商到宋元明清不知有多少中华儿女为祖国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向我们诉说着伟大的中国魂!
中国上下五千年,出过多少英雄儿女?刘胡兰为国捐躯,江姐誓死不屈,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
也许你记得屈原在汨罗江上高唱遗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当他纵身跃入那滔滔碧波,任鱼虫吮吸,天公也顿首垂泪;也许你又曾记得文天祥誓死抗元,万死不辞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遗恨;或许你又会想到谭嗣同在戊戌政变的压迫下,从容入狱,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绝命一语,这些人不仅见证了民族的繁华,也传递着战争的烽火。
从美丽的文明古国到火烧圆明园的'耻辱,中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大波大浪!
永远不忘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历史!不忘记那一堵堵血肉长城;不忘记那一个个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先辈英灵!终于终于,东方雄狮从噩梦中醒来,举起了奋斗的旗帜!
为了中国的解放,无数的中国人民奋力抵抗,不怕流血流泪,一直在奋斗,红军战士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志愿军们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危,与侵略者展开了拼杀;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枪眼;董存瑞为了胜利与敌人同归于尽;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自己却被活活烧死。
《陈情表》读书笔记1500字【2】
我是一个青年人,但我酷爱中国古典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强调自己的态度,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弘扬,这就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最大的认可。
作为一个年青人,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里承载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渐成熟中,我觉得热爱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当今社会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社会上部分人漠视自己的信仰,践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物欲横流,金钱第一,这是社会群体信仰的危机。
我敢肯定这种危机既潜伏在意识形态,又反映在现实之中!总之,我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正在面临一场劫难,却又无可奈何,我不知道是历史的悲哀,还是我们现实的残酷?
回过头来看《陈情表》,这是一篇散发着传统美德的古代散文,现在能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人,在这个金钱世界,谁还在乎忠,义、廉、孝,它的观念,已经与我们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不仅中国古文化离我们很远,似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也离我们很远,说得严重一点,中华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没落!
大学毕业已十年了,我觉得自己在毕业时曾高喊着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想起这些话,现在我都觉得脸红。
我在经历了十年社会生活后,我明白自己已发生了蜕变,没有了纯洁,熄灭了热情,磨去了棱角,随波逐浪在这个金钱社会,已经变得庸俗不堪。
我懊悔、我内疚,甚至痛骂自己。
一个忽视继承的民族,发扬光大毕竟是一句口号,我个人的力量怎能与潮流抗争,我又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呢?
中国古代有无数个例子说到忠孝不能两全,而这些例子只是说明了这个历史命题的正确性,而没有突出它的矛盾性。
忠孝不能两全,必然要有取舍。
传统的封建礼教认为,不能两全时,必取其大者。
以此作为前提,应该说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会选择忠,因为忠是忠于国家,进而忠于黎民,忠于天下,此为顺应天意,弗敢违矣!
而《陈情表》似乎是个例外。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核心价值理念就在这一句话中,我特别欣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国古代治国理念。
以孝治天下,古代似乎做到了,真正的能够为国尽忠的贤才,皆是大孝之人。
因此,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甚至以孝顺廉洁来举荐官员,这也成为了入仕的主要渠道。
孝是立身之本,忠却是立国之本。
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设定自己的推辞逻辑,以孝为忠、为大义,更以孝作为仁君之仁,达到了自己巧辞而又不迁怒于君主的两全目标。
是孝在前而忠在后,一前一后成就了李密的忠名。
那么“忠孝不能两全”应该指的是不能同时两全,如果处理得当,先后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两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归结于处理二者关系的得当,更在于李密内在的孝廉之心。
孝顺自己的祖母,不,别说是祖母了,就说是孝顺母亲,能在挺进仕途,成就大忠之间作出选择的,又能有几人?我不想以此来评论道德沦落或者是退化,但这个深刻的命题在现实社会中,其二难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不能两全的范畴。
在现实社会,我们遗憾地只能看到,标榜自己忠于党者、忠于国者、忠于人民者,多乃营营苟苟之辈,他们鱼肉百性,伤天害理,岂敢指望他们大忠乎?这些道貌岸然的所谓正人君子,枉负大孝之名!
试问,一个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几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来那么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谈忠党、忠国、忠于人民之大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