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实用3篇)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 篇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的一首豪放抒怀之作,以冬夜读书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对子聿的期望和教诲。这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陆游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
首先,诗中的冬夜读书场景给人以深沉静谧之感。陆游以“寒夜读书声最哀,梧桐一叶一声秋”来描绘冬夜读书的景象,寒夜的寂静和读书的声音相互映衬,凸显出一种孤独而沉思的氛围。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通过读书来驱散寂寞,寻求内心的寄托和慰藉。
其次,诗中的对子聿的期望和教诲表达了陆游对后人的殷切期盼。陆游在诗中写道,“兄弟若无学问,何以堪君子”、“莫学夸夫俗人,但学独立高尚”,表达了对子聿的期望,希望他能够通过学问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成为一个有品德和修养的君子。这种期望不仅是对子聿的期盼,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有道德和才华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诗中的豪情壮志和自信给人以力量和勇气。陆游在诗中写道,“胜似闲庭信步,破贼军万人”,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对困难的勇敢面对。这种勇气和自信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自信,更是对整个民族的自信。陆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和热爱生活的诗歌。通过冬夜读书的场景和对子聿的期望和教诲,陆游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子聿的教诲,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有道德和才华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 篇二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的一首感慨万千、抒发情怀的作品。这首诗以冬夜读书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子聿的期望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诗中,陆游不仅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道德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子聿的教诲和殷切期望。
首先,诗中通过冬夜读书的场景,给人一种寂静和思索的氛围。陆游以“寒夜读书声最哀,梧桐一叶一声秋”描绘了读书时的寂静和冷清。这种寂静并不单调,而是通过读书来体验内心的寄托和慰藉。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心灵的抒发和沉思。
其次,诗中的对子聿的期望和教诲表达了作者对后人的殷切期盼。陆游在诗中写道,“兄弟若无学问,何以堪君子”、“莫学夸夫俗人,但学独立高尚”,表达了对子聿的期望,希望他能够通过学问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成为一个有品德和修养的君子。这种期望不仅仅是对子聿的期盼,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有道德和才华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诗中的豪情壮志和自信给人以力量和勇气。陆游在诗中写道,“胜似闲庭信步,破贼军万人”,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对困难的勇敢面对。这种勇气和自信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自信,更是对整个民族的自信。陆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和热爱生活的诗歌。通过冬夜读书的场景和对子聿的期望和教诲,陆游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子聿的教诲,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有道德和才华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 篇三
【#诗词鉴赏# 导语】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文学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
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