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通用6篇)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一
《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创新的例子,如发明创造、科技发展等。
2. 准备一些创新工具和材料,如建模材料、编程软件等。
3. 准备一些创新题目和问题,如如何改进学校的环境、如何解决交通拥堵等。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创新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步骤二:讲解
讲解创新的定义和创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步骤三:实践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创新工具和材料,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解决问题。
步骤四:分享
让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和思路,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
步骤五:总结
总结创新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创新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创意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创新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3. 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包括创意的质量、解决问题的实用性等。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二
《启发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图片和视频,以引发学生思考。
2. 准备一些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和题目,如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如何评价一部电影等。
3. 准备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活动和游戏,如辩论赛、谜题解答等。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引人深思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讲解
讲解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对于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的重要性。
步骤三:实践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提供一些问题和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步骤四:分享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辩论。
步骤五:总结
总结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逻辑思维的清晰性、问题解决的能力等。
2.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批判性思维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3. 对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进行评估,包括逻辑的严谨性、分析的深入性等。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散步》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重视通过朗读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小事,以小见大话亲情,举轻若重道责任,文中的并列对称句式与大词小用的语言表达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与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可以理清一家四口散步的事情发展,初步体会文本体现的亲情,但对文本蕴含的责任感受不够明确与深刻,对亲情与责任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感觉表面,不能很好地从语言表达层面去体味蕴含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赏析文本并列对称句式与大词小用语言表达特色,更深刻地体味语言表达蕴含的情味。
三、教学目标
1、感知“我的”语言表达蕴含的亲情与责任感。
2、理解景物描写渲染春天气息,衬托幸福愉悦心境的作用。
3、体味并列对称句式与大词小用蕴含的浓浓亲情与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问答法、讲授法
五、教学流程
(一)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0min)
1、激活生活经验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散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很常见的小事,相信同学们都有体验过,同学们在散步的时候是什么体验呢?
预设:生举手自由发言。
那么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体验跟我们的是否有所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莫怀戚先生的《散步》。
2.我会读下列词语,并会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投影出示)
嫩芽(nèn) 霎(shà)时 拆(chāi)散 熬(áo)过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委 屈
3.我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佩服。
水波粼粼:水面
分歧:十分明净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预设:莫怀戚一家四口散步的小事;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谈谈对文本的初印象:相亲相爱一家人、亲情、责任、温馨等等。
(二)体味“我们”,感受亲情与责任。(15min)
1、文中有一句话能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同学们能找出来是哪一句吗?
ppt展示: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是最简洁的吗?是否有些重复啰嗦。
3、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对比找出不同之处。
预设: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不同:列举说明;重复“我的”。
4、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引导结果: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不仅说了“我们”,后面更是列举了“我们”的各个成员,这说明家庭中每个人都很重要,不可或缺,弥漫着浓浓的爱意,这里就体现了亲情。(列举好朋友点人名帮助理解并列每个角色的重要性)还有,作者在每一个家庭成员前面都加上了“我的”,强调了“我”的身份的重要性,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凸显了“我”的责任,就像我们爸爸会说,这是我的女儿或者儿子,不是别人的,体现了爸爸的担当,但同时也体现了爸爸身上强烈的责任感。(板书亲情与责任)
5、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找,还有没有类似的“我的”的表达,请找出来并诵读。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引导总结:文章通过看似啰嗦的“我的”的表达,强调、凸显了我的责任。
(三)体味“田野”,渲染春天气息,衬托幸福心境。(15min)
1、“我们”一家四口出发去散步了,在途中看到什么景色呢?(学生找到后ppt展示两段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待会老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谈谈体会。
2、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并谈谈从写景段落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ppt展示)
引导: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有生命活力的景物,渲染了春天的气息,衬托了愉悦的心情、幸福的心境。
3、同学们知道作者莫怀戚是在什么情况下陪母亲出来散步的吗? (引入母亲年岁已高丧偶,需要陪伴的背景资料)
4、文章中有一段是描写母亲的身体状况的,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引导赏析两个“太迟”,母亲年岁已高、身体不好却能熬过严冬,母亲还能陪在我身边,我还能带着母亲出来散步,在看到这些美丽景色时,我的心情应该是很愉悦很幸福的,在这种散步背景下,作者的愉悦幸福心情是要更深一层的。更加体现了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的幸福心境。(可例举奶奶外婆与同学,借助生活经验感受。)
5、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愉悦与幸福齐读描写景物段落。
(四)体味“散步”,感受亲情与责任。(40min)
并列对称句式(25min)
1、我们一家四口在散步的时候发生了小插曲,请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小插曲的句子。
(ppt展示)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描写分歧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面对分歧时是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并列对称句式(分句间意思或结构上并列对称),理解并列对称句式的突出、强调、放大的作用。体会并列对称句式并列抉择的两端,并且作者感觉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凸显作者抉择的慎重与困难,进而凸显责任,而这责任中又隐含着浓浓的亲情。(可类比零食只能二选一的抉择)(板书并列对称)
3、文中还有很多并列对称句式,请同学们找出来。朗读并说说你的体会。
引导: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发言,从并列对称句式中感受蕴含的亲情与责任。
并列对称句式主要有: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并列对称也可以是意思上的对称,母亲现在老了,听我的话,我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和母亲走在一起是为了我方便照顾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是为了方便妻子照顾儿子,通过并列对称句式凸显散步时的位置排列,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母亲与儿子对我的信任,也说明我肩上的责任)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两者的并列对比说明我的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说明我的慎重。)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背这一个动作体现了呵护与保护,在这一行为动作中体现浓浓亲情)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即使母亲和儿子很轻,我和妻子也是慢慢地、稳稳地,生怕出现什么差错,这种对比中更加凸显亲情。)
大词小用(14min)
1、在散步出现分歧的时候,“我”的感受是什么?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2、我在文中发现作者用了“民族领袖”“严重关头”这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用在这里会不会太夸张了?(板书大词小用)
引导学生理解大词小用(范围很大的词语用在了很小的地方),体会作者用“民族领袖”来形容自己,是大词小用,从大词小用的语言表达中体会蕴含其中的情味:说明作者对这件事的重视,体现了亲情与责任。(例举“累得要死了”类比,累怎么会到要死的程度呢,只是夸张表达累的程度很深。)
3、文中还有这样的大词小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你的体会。
举例: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儿子和母亲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足以说明儿子和母亲对我们的重要性,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呵护我们的世界,使他们不受伤害,从中也可以体现强烈的责任感与亲情。
(五)作业布置(1min)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读文章,更加深刻地感受并列对称句式以及大词小用的语言表达蕴含的亲情与责任。
六、板书设计
散步
亲情 责任
并列对称 大词小用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 ) 朱阁( ) 绮户( ) 婵娟( )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意图:
纸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又与环保紧密相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我们必须要节约用纸,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环境。在实际的调查活动中,让儿童从心理明白节约用纸,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实际行动。
活动目标:
1、认识纸对我们的重要性,知道造纸的重要原料及造纸术的发明。
2、学习使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分析处理信息。
3、了解树木与人的生活的关系和森林被破坏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4、增强节约用纸的意识,懂得保护森林,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纸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和纸交朋友
交流内容:
1、看看桌子上的学习朋友是谁?
2、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型的纸?
3、同桌介绍自己带来的纸朋友,它叫什么名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4、全班同学共同分享纸朋友对我们的帮助。
(通过搜集整合生活中纸的种类、作用,师生共同明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
二、明白纸“来之不易”
活动内容:
1、师生谈话,了解造纸的原材料有哪些?
2、和书交朋友,边看边想,纸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3、师生共同了解造纸的工艺流程。
4、欣赏配乐故事《蔡伦造纸》,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师生在共同的交流学习中明白,纸“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工人叔叔的`心血与汗水,知道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并为此感到自豪。)
三、增强节约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活动一:
1、个人汇报作业本使用情况。
2、以组统计使用1个作业本共浪费多少张纸?
3、汇总统计全班同学使用1个作业本共浪费掉多少张纸?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浪费掉的一张张纸,实际上浪费掉的是一个个失学儿童崭新的本儿。
(唤起学生的爱心,从心底里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节约用纸就是关爱失学儿童。)
活动二:
1、展现纸山,师生共同谈感想。
2、纸精灵的呐喊,让学生明白浪费纸就是破坏了森林,破坏了环境。
3、了解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
4、儿童心里的呼唤:“节约用纸,保护环境,热爱生活。”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心里意识到一定要节约用纸,做节约用纸的有心人,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做热爱生活的小主人。)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详略安排的巧妙用意。
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
学生日记中想象的画面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
教学思路:
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并让两位学生谈自己的背书心得;再分享学生日记中描述的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学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实现个性化阅读;最后,解决本课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为解决此问题,先让学生归纳故事情节,从中体会文章表现了木兰怎样的优秀品质;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
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思考自己爱国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请学生举手背诵,并请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背书心得。
二、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
展评学生日记。
按照段落顺序,依次展示七位学生的日记,并点评其想象的优点,如加入“心事重重”的心理,突出了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物品质,运用了对话、动作描写,添加了人物神态等。
三、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剪裁特色:
(一)请一生朗读后概括故事情节。
(二)思考:
你喜欢本文塑造的木兰形象吗?你特别欣赏她的哪一点?请结合诗中描述,用下面句式来发表你的意见。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你看____。”
由此,归纳出木兰的优秀品质:机智勇敢、忠孝两全、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等。
(三)讨论:
对木兰的描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除“征战沙场”略写外,其余详写。
(四)探究: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用意何在?
明确:
1、围绕“木兰是女郎”安排详略,以丰富女英雄形象。
2、突出主题:赞美了木兰的优秀品质;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爱家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一)你还知道哪些知名女性?与大家交流。
学生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