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通用5篇)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生物多样性的探索

导语: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蝈蝈与蛐蛐》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并了解蝈蝈和蛐蛐作为两种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认识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和习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具:《蝈蝈与蛐蛐》故事书、显微镜、放大镜、标本盒、放大镜、图片、幻灯片等;

2.材料:蝈蝈和蛐蛐的标本、干净的容器、草叶、水、昆虫食物等;

3.课前准备:复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约10分钟)

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一些不同的昆虫,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故事讲述(约15分钟)

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蝈蝈与蛐蛐》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小组合作探究(约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蝈蝈和蛐蛐的标本,配备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外部特征、生活环境和食物喜好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

4.整理和交流(约15分钟)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并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和对比,让学生发现蝈蝈和蛐蛐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展示和总结(约20分钟)

请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

1.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昆虫观察,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昆虫种类,进一步了解生物多样性。

2.综合活动:让学生选择其他动物进行观察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生态平衡的理解与保护

导语: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蝈蝈与蛐蛐》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认识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思考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2.认识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具:《蝈蝈与蛐蛐》故事书、图片、幻灯片等;

2.材料:蝈蝈和蛐蛐的标本、干净的容器、草叶、水、昆虫食物等;

3.课前准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约10分钟)

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故事讲述(约15分钟)

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蝈蝈与蛐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生态平衡的思考和关注。

3.小组合作探究(约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蝈蝈和蛐蛐的标本,配备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食物链关系、生活环境和种群数量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

4.整理和交流(约15分钟)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并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和对比,让学生发现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5.展示和总结(约20分钟)

请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延伸:

1.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行动,如清理垃圾、种植植物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2.综合活动:让学生选择其他动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更多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思考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

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知识概述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织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机,那样充满“喜悦”。

  八、重点知识介绍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那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理解与赏析】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兹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相关文章

简短的教学反思(精简6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教学资料2018-05-05
简短的教学反思(精简6篇)

中班教学总结【优选6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
教学资料2018-09-02
中班教学总结【优选6篇】

高二地理教学总结【经典6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
教学资料2018-02-03
高二地理教学总结【经典6篇】

凡卡教学反思【推荐6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凡卡教学反思(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凡卡教...
教学资料2018-08-08
凡卡教学反思【推荐6篇】

初三数学教学总结【优质6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但...
教学资料2018-03-06
初三数学教学总结【优质6篇】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优秀6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玲玲的画》教学反思(精选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
教学资料2011-01-08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