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推荐6篇】
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瓜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学习泊船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
1. 瓜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介绍;
2. 泊船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讲解;
3. 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泊船。
教学步骤:
1. 导入: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瓜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泊船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包括舵柄的使用、系缆的方法、泊船时的注意事项等。
3. 操作演示:由老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正确的泊船方法和技巧,并强调安全意识。
4. 学生实践:将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艘小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泊船实践。学生轮流担任舵手和缆绳操作员,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泊船任务。
5. 总结反思:学生完成泊船任务后,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同时,老师也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瓜洲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对泊船技巧和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展示等。
2. 学生完成泊船任务的准确度和操作流程的规范性。
教学延伸:
1. 邀请专业泊船员进行实地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泊船技巧和安全知识。
2. 组织学生参加泊船比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瓜洲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
2. 学习泊船的技巧和安全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1. 瓜洲的生态环境介绍;
2. 泊船的技巧和安全知识讲解;
3. 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泊船并进行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瓜洲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泊船的技巧和安全知识,同时强调泊船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 操作演示:由老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正确的泊船技巧和环境保护方法,并强调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学生实践:将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艘小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泊船实践和环境保护活动。学生轮流担任舵手和缆绳操作员,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泊船任务,并在泊船过程中进行垃圾清理等环境保护活动。
5. 总结反思:学生完成泊船任务和环境保护活动后,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同时老师也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瓜洲生态环境的了解程度,对泊船技巧和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等。
2. 学生在泊船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的展示情况。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加瓜洲的生态保护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素养。
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
(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
(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
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
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
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
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你们的水平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1页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
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比较阅读,揣摩不同作者对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
3、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难点:
1.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2.体会诗人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环境:
老师自制的课件;上课环境为有电脑、投影仪和大屏幕的教室;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了,大家还能背诵李白的所写的那首名篇——《静夜思》吗?(学生齐背后,出示幻灯片2)
2)大家知道是什么景物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吗?(月亮)
3)师小结:说得很好,自古以来,月亮就象征团圆之意,我国古代文人在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词中往往会提到月亮,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泊船瓜洲》。
2.新授《泊船瓜洲》
1)初读:大家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文,看看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你还不确定?尤其是诗文中的多音字,你能结合书下的注释和你的初步理解,为这些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
你知道读七言绝句时,应当如何停顿吗?(出示幻灯片3进行正音,师画出停顿节奏)老师范读后学生再读诗文。
2)介绍作者(出示幻灯片4)
你对王安石了解多少?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3)诗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①大家再看看文中的注释,了解“泊、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再思考:“京口、瓜洲、钟山”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幻灯片5)
②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眼里看到了什么地方?心中想到了什么地方?(幻灯片6)
(眼中之景——京口、瓜洲想象之景——老家钟山)
③既然离家“只隔”“一水间”、“数重山”,但离家真的近了吗?(对于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即时要回到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只隔”只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而已)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心似箭、高兴)
④诗意:从京口到瓜州仅仅只隔着一条长江了,离老家钟山也不远了,只隔着几重山而已。
老师小结: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眼能见到,说明离家很近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是想象之景,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⑤过渡:离家这么近,诗人回家了吗?为什么不能回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句,然后一边欣赏老师所出示的图片,一边思考问题。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7)
①这几张照片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的?(春季)你是根据图片上的什么特点来认定是春天景色的?(绿色)是什么让江南两岸出现了一片绿色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说,江南的绿色是春风的功劳}
②为什么说作者选用“绿”字比“过、满、吹”字好?(幻灯8)
(一个“绿”字,使动用法,使(江南两岸)变绿,从春风的结果入手,将静景化为动景,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缤纷、春天的草长莺飞、春天的绿意盎然,春天的满目新绿、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春后江南景色变化。一个“绿”字,其实也是)
③一个“又”字,你能体会出什么?一个“绿”字,从表面上看是江南春草遍地生长,一片新绿,实则比喻的是什么在无情地生长?(而这一片生机却隐喻着诗人思乡的愁绪如同春风之下的小草一样,无穷无际地蔓延与生长。)
(一个“又”字,点明了诗人当初离家的时间,又暗含“草儿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春天去了,也有再回来的时候”的意思,而自己的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又才能回来呢?)
④望着一轮明月,诗人会说些什么呢?(幻灯片9)
(明月何时照我还)
(3)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幻灯片10)
此时的诗人,离家已经很近了,只隔着“一水间、数重山”了,诗人也很想回家,却不能回家,这是为什么?
(背景简介:本诗写于熙宁8年,此时正好是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离京刚好一年,宋神宗再次拜他为宰相,王安石深感变法的不易,因此两次上书推辞都未被批准,只好勉强上任。在途经家乡之时,看到可望可见的京口,想到不远的老家钟山,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怀油然而生,然而皇命在身,却不能回家,所以只能自我安慰;找看到眼前的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不油让人想起自己的变法给农民所带来的好处,想到这些,还会不由自主生出一点欣慰和高兴;然而,这变法却得不到上层人物的支持,以后的政治前途和自身命运到底如何:是功成名就呢,还是又一次失败而归?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一种无奈之情已然可见)
更为苦恼的是,诗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回家吗?(不知道。所以才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呐喊,此处已经可以看出诗人的真实内心了,不愿上任,却不得不上任,只能盼望早日离开官场,尽早回到没有利益纷争的老家。)
板书:强烈思乡、欣慰高兴、无奈苦恼
4)生齐读诗文,要读出诗人的这种心路历程。
3、背诵古诗(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读诗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七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着眼于春天景色的描绘,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思念和近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也写出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暖人的春风和勾人的明月可以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而可以使万叶飘落、百花凋零的秋风,则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从而让人想起客居他乡的游子之孤独、凄凉与寂寞,再燃思乡之火。张籍的七言乐府诗《秋思》便是如此。这是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4、扩展了解同一主题“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现):
回顾旧知:你还记得以下这些描写思念家乡的文章吗?
诗词:《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白话文学:《故都的秋》
欣赏:歌曲:播放mp3《明月几时有》
5、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词?抄写两首,背诵一首。
2)学会唱一首思乡的歌曲。
6、板书设计:
只隔家在眼前强烈思乡
绿江南变法成效欣慰高兴
何时还家不能回
遥无归期无奈苦恼
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品味诗意
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4、入境悟情: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
5、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四、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搜集、欣赏更多王安石的诗歌。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一水间
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只隔
思念家乡之情
又
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何时
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习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习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