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经典6篇)
篇一: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它的叶子形状独特,枝干上有着美丽的花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桃花心木的特点,设计一堂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课程。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桃花心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观察桃花心木的叶子和花朵,学习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3.了解桃花心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课程安排】
一、导入(10分钟)
1.呈现桃花心木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见过桃花心木吗?它有什么特点?
二、桃花心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0分钟)
1.介绍桃花心木的生长环境和分布情况;
2.让学生观察桃花心木的叶子和花朵,描述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3.组织学生分组,在教室里或校园里找到其他具有相似形状的物体。
三、桃花心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0分钟)
1.让学生了解桃花心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保护土壤、净化空气等;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观察到桃花心木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桃花心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20分钟)
1.让学生再次观察桃花心木的叶子和花朵,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桃花心木形象;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和延伸(10分钟)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桃花心木的特点和作用;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桃花心木的作文,或者找到更多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并分享。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观察桃花心木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想象力,了解了桃花心木的特点和作用。同时,通过讨论和展示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意识。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桃花心木的认识和理解。
篇二: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它的叶子形状独特,枝干上有着美丽的花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桃花心木的特点,设计一堂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课程。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桃花心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观察桃花心木的叶子和花朵,学习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3.了解桃花心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课程安排】
一、导入(10分钟)
1.呈现桃花心木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见过桃花心木吗?它有什么特点?
二、桃花心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0分钟)
1.介绍桃花心木的生长环境和分布情况;
2.让学生观察桃花心木的叶子和花朵,描述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3.组织学生分组,在教室里或校园里找到其他具有相似形状的物体。
三、桃花心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0分钟)
1.让学生了解桃花心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保护土壤、净化空气等;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观察到桃花心木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桃花心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20分钟)
1.让学生再次观察桃花心木的叶子和花朵,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桃花心木形象;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和延伸(10分钟)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桃花心木的特点和作用;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桃花心木的作文,或者找到更多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并分享。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观察桃花心木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想象力,了解了桃花心木的特点和作用。同时,通过讨论和展示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意识。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桃花心木的认识和理解。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透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十分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齐,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林清玄一齐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个性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
(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必须,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必须。”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明白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应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此刻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能够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能够一向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向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靠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十分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靠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透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
教学过程
一、启读,激趣质疑引入文
1、教师讲述《夏令营中的较量》。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我们这次的较量谁输了,输在哪里?这天我们就一齐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整体感知观其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的状况。
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十名同学串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用心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教师:同学们,读书只做到正确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书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必须能到达这样的要求,那么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必须会迎刃而解。
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反馈学生画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
4、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育人真谛。
学习12、13自然段。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②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
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
学习14自然段。
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
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
①愿意读的同学一齐读。
②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四、展读,联系实际话育人
1、分主角表演,种树人与“我”之间的交流。
①同桌组合练习。
要求: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能够自由发挥。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
同学们,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才是我们就应走的成才之路。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2、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设计意图:学习应基建于学生的经验之上,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与提取,为下文发现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与众不同埋下伏笔,又能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步入课文学习。紧接其下对桃花心木进行“特别介绍”,并随即设问,则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设计意图:看似小结过渡,可有可无,实则是借“小结”来激励和渗透,暗示学生无论在读书时还是生活中,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质疑。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2、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多层次地“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阶梯。以上环节先承接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当一当种树人”、“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进行角色转换读,目的正在于让文字内容、种树人形象渐益鲜活起来。这样就为学生与文本能够对起话来作了充分的积淀与孕伏。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空洞之语,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应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所在,这也是学生阅读应练就的最基本能力;其次才是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所以这部分教学先设置了“用一句话介绍你这样种树的原因”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情境,让学生紧承其上,在多遍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要点;后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开放的话题,它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三)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文中“我”的表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去攫取有意义的东西,他还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感悟人生,从而激励自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不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么?而通常学生学课文,关注文字内容本身的多,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的很少。因此,教师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及时的引领就很重要。更何况,将学生的视线由种树人引向“我”,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靠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好处。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潜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从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资料,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4、初步领悟“借种树喻育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种树人的话的含义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本课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感悟。
【教学程序】
一、以趣导学,揭示课题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盼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
2、揭示课题:
同学们,明白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3、交流资料:
透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貌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图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搞笑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透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状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资料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之前,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其中快速浏览课文,也是第九册“阅读要有必须速度”的巩固练习。
三、研读课文,感悟哲理
1、启迪发现,顺学而导:
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资料。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呢(教师随即板画桃花心木苗)请自由读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方案一:如学生直接说出种树人很奇怪,则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边交流边归纳出他浇水时的奇怪之处有三点:天数不必须,水量不必须,时间不必须。也就是说种树人浇水是没有规律的。
教师引导朗读:是呀,这个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所以我们都会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生齐读11自然段。
方案二:如学生发现这一部分问号个性多或作者有许多疑问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这些作者的疑问,然后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疑问承接方案一,是因为种树人有许多奇怪之处。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一读描述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因好奇而读文,因读文而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步骤,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旨,让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及作者开始初步对话。其中两个方案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2、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⑴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⑵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三个方应对“这样浇水有没有道理”发表见解,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
①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必须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能够: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随即板书。
②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
③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之后,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样样呢)来说。
设计意图:“种树人这样浇水有没有道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并不难理解,在那里用了较大的力度来进行引导,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发表见解,在那里首先要先说“有”还是“没有”道理,然后要说明理由,才能令人信服,理由又能够从哪些方面来说,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于发表见解的方法也就比较明确了,这样扎实有效地落实了本组重点训练项目。
⑶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⑷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样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主角,教师引读──种树人,应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3、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⑴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资料)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⑵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不安定,频繁转学、学业苦恼,贫困家庭较多,应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
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就应怎样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靠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⑷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设计意图:“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能够帮忙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因此,本课以“不确定”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资料、感悟哲理、发表个人见解,进一步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之后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拓展延伸:
⑴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带给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期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⑵教师渲染: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全班齐读。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在书签上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放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写后交流,可互相赠送书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此处写话、交际及课外阅读的拓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并着力体现有序、适度、高效。透过这一开放的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整合了更多的信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起到了用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