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教学设计(优选4篇)
《民为贵》教学设计 篇一
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谚语:“民为贵”。这句话强调了人民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民的尊重和关怀。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内涵,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呢?以下是一份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民为贵”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民为贵”这句谚语的内涵和背后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引起对“民为贵”这句谚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们自主解读“民为贵”这句话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传统价值观,并与“民为贵”进行联系和比较。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关爱他人的实践中,体验“民为贵”的价值。
5.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们总结今天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并对“民为贵”的内涵和实践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解答问题,促进合作和互动。
2. 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深对“民为贵”的理解和体验。
3. 思考分析:学生们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段与“民为贵”相关的视频,并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解: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民为贵”这句话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传统价值观,并与“民为贵”进行联系和比较。通过课件、视频和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区志愿者活动,例如帮助社区老人打扫卫生、陪伴孤寡老人等。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们总结今天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并对“民为贵”的内涵和实践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活动和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民为贵”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通过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他们也能够培养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的意识,并提高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民为贵》教学设计 篇二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谚语:“民为贵”。这句话强调了人民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内涵,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呢?以下是一份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民为贵”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民为贵”这句谚语的内涵和背后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引起对“民为贵”这句谚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们自主解读“民为贵”这句话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传统价值观,并与“民为贵”进行联系和比较。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帮助社区清洁、慰问孤寡老人等。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们体验到“民为贵”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5.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们总结今天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并对“民为贵”的内涵和实践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解答问题,促进合作和互动。
2. 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深对“民为贵”的理解和体验。
3. 思考分析:学生们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段与“民为贵”相关的视频,并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解: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民为贵”这句话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传统价值观,并与“民为贵”进行联系和比较。通过课件、视频和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帮助社区清洁、慰问孤寡老人等。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们总结今天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并对“民为贵”的内涵和实践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活动和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民为贵”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他们也能够培养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的意识,并提高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民为贵》教学设计 篇三
三维目标
:
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腐,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民:庶民、众民。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ī):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文本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如果你准备竞选班长,请你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己自己的定位以及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
《民为贵》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
设想
】
本课节选的五则材料:第一则提出了民为贵的中心论题,第二则提出了民为贵的理论依据,不仁不义的君主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第三则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分析失天下与得天下的真正原因是民心向背,第四则提出民为贵的事实依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最后一则提出善政不如善教。本节课的设计在第一课时疏通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包含的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理解本文包含的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包含的孟子民本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包含的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主张:使民养生丧死谨庠序之教
提问:“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板书】民为贵
二、文本探究
(小组合作——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明确: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三、拓展延伸
讨论: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当代价值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四、课堂小结
本文五则表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充分表明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对于今人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