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知识点时,我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一些困惑和误解。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不够恰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讲解和示例演示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因此,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同容器的体积,并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其次,我认为教材的选择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现有的教材中,对于体积单位间进率的讲解较为简略,没有给出足够的实例和练习题。因此,我计划在课堂上使用一些额外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视频和练习册,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我还计划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在课堂上,我会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惑之处。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我还会定期进行小测验和作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通过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授《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讲解和示例演示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因此,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同容器的体积,并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其次,我认为教材的选择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现有的教材中,对于体积单位间进率的讲解较为简略,没有给出足够的实例和练习题。因此,我计划在课堂上使用一些额外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视频和练习册,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我还计划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在课堂上,我会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惑之处。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我还会定期进行小测验和作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通过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三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大家的意见,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优点有: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四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下面是课堂中的几个片段。

  片断一: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能说说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生1:常用的长度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

  生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同时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1010=100平方分米来计算。因此我们可以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同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铺垫,为接下来研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作好知识的迁移准备。但是有很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

  片断二:

  师: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这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猜猜看吗?

  生1:可能是100

  生2:可能是1000

  生3:可能是10000

  师:你能联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的讨论,来研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吗?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1米也就是10分米,用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体积也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

  当得出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后,1立方分米里面真有1000个1立方厘米吗?有那么多吗?

  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学生认真地看,10个一排,10排(100个)一层,10层(1000个)一个大正方体。

  1000深刻的记在了猜对的和没猜对的同学们心里。猜对的同学因为猜对的喜悦记住了,猜错的同学因为猜错的遗憾记住了。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理论上学生很容易接受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在头脑中却难以留下清晰的表象,如果不经过后面的观察及拼摆演示,学生纵然在课堂上知道了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由于头脑中不会有很清晰的表象,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容易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弄混淆。演示可以作为对前面理论结论的验证,又可以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空间表象,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课堂的应用练习部分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把握好节奏,所以出现了后面应用没讲完,练习没做完的情况。这就说明了我在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上还很欠火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注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五

  一、复习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每排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10排,问:这一层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体?摆这样的10层呢?学生列式:101010=1000个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习(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

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就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设计如下: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2.有一条线段过渡到一个面,继续演示课件,形成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要表示这个图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由线过渡到面,借助课件或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忆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应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习: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习。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习。

  10、综合练习,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篇六

  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再让学生去写。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相关文章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彩6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鸟的天堂》教学...
教学资料2014-04-09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彩6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三篇(优秀3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三篇 【#三年级# 导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
教学资料2014-07-08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三篇(优秀3篇)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
教学资料2016-05-06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6篇】

《刷子李》教学反思(优质5篇)

执教《刷子李》,有亮点,有败笔,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刷子李》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刷子李》教学反思1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自初中学过之后便印象深...
教学资料2017-04-09
《刷子李》教学反思(优质5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实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人与海鸥》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老人与海鸥》教学设...
教学资料2014-06-03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实用5篇)

数学教学总结【通用6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总结9篇...
教学资料2017-04-03
数学教学总结【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