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精选3篇)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音乐对于维也纳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想谈论一下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介绍维也纳的音乐历史、著名音乐家以及音乐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介绍这些内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维也纳的音乐文化,并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内容过于繁杂,学生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吸收和理解。因此,我认为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更加注重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
其次,我想谈论一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然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讨论和小组活动并不太积极,他们更喜欢被动地听讲。这给我一个启示,即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既要激发积极性,又要给予被动接受的机会。
最后,我想谈论一下课后作业的设计。在教学中,我布置了一些与维也纳音乐相关的作业,如写作、演讲等。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作业并不太重视,他们只是随便完成,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认为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更加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程,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简洁明了的课程内容设计,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的教学方法选择,以及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后作业设计。相信通过这些改进,我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喜爱音乐之都维也纳。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对于维也纳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想谈论一下教学资源的利用。在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设备、音乐录音等资源,使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文化。然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资源的使用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我想谈论一下学生参与的程度。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然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参与并不够积极,缺乏主动性。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我想谈论一下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以便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然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反馈并不太重视,他们只是接受而不积极改进。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接受反馈并加以改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学资源的利用、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及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接受反馈并加以改进。相信通过这些改进,我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喜爱音乐之都维也纳。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这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板块:一、导读第2自然段,学习“总-分”写法;二、依托课文第3、4自然段,在框架图的帮助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穿插词语用意的指导;三、依托课文第5、6、7自然段,尝试独立阅读。其中穿插说明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学生本位出发,由扶到放,逐层递进,最终向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的方向走去。语言点的训练和说明方法的指导旨在强调语言有时需要细细地嚼,目的不仅是为了品味,也是为了表达。课后对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思考,领悟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
一、细节处理仍可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五年级学生学习词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课后练习题的引导下,这节课主要抓了“摇篮”和“掺和”两个词语来品读。就“掺和”这个词语,这堂课上的教学是这样的:
【教师问:这里的“掺和”是什么意思?乐声是听到的,花草的芬芳是闻到的,它们似乎是不搭界的两件事物,怎么能混合在一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互相补充。教师再点拨:“有这么多相通的地方,当然可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词语用得妙,让人仿佛和维也纳一起沉浸在音乐声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学生在提示下找到了音乐与花香可以融合的几处,比如它们都在空气中飘荡,都让人觉得非常快乐等,理解了“掺和”在文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带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透,“掺和”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词语的体会可以再深入。
勾连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维也纳的魅力在于音乐,题眼“音乐”可以在这里发挥效果。如果在学生推想出意思后,打开维也纳露天音乐会的画面,再播放一段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启发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花香飘来,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能将学生带到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那么,花香融于音乐、音乐融于生活的感受会更真切,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主题是不是也更清晰可表了。
参透编排的用意,这是教好这篇课文中的两个词语的前提,研读新课程标准则可以指导我的教学更加深入有效。今后,要更好地利用好这把衡量我的教学的尺子。
二、小组合作仍需加强。
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锻炼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更多尝试。这节课上放手由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较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也比较有效。在教学准备时,我预设了这班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了清晰的步骤(包括小组汇报的步骤),并预设了学生可能谈及的感受。
实际课堂呈示的也确实是过程的条理性,尽管学生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有自己的实践尝试,学习反
馈的质量也还可以,但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来说还是要着力加强的。尤其是学生的表达方面,要通过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的沟通,激发有质量的交流与表达。1.说框架图的学生表述要更清楚、准确。比如: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分别举了哪几个例子。学生表述的语言要求规范,说得明白,其他同学才能听清楚,方便交流。
2.说自己感受的学生要引导其它同学一起关注自己的阅读点。比如:请同学们关注第几自然段的某某词,它的意思是什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别的同学就可以很快找到要交流的内容
3.请其它组互动的同学有导向性。比如:请某某同学也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者请第几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理解。一方面要指明发言人,另一方面要指明谈话的内容。
另外,组与组互动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更多的学习灵感。
三、框架图还可做文章。
备课的初稿不是用的框架,用的是课上常用的表格,主要服务于对课文的梳理。定稿改用了框架图,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理清了教与学的思路,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可谓是这节课的功臣。课前,我以导读的第二自然段为例,打好了框架图,填好了内容给了一个学生可参照的范本。再按其它课文内容制定了三个空白的框架图,分别是第3自然、第4自然段、第5、6、7自然段的框架图。课上,学生便按框架图合作学习。
现在想来,既然是放手了,何不放得更畅,既然有了可循的方法,由着学生去读去画好了。尽管课前无法预知学生会画出什么框架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只要学生弄明白了所学内容哪句是总,哪句是分,再画几个圈来做框架应该不难的。再说,抓住了“总-分”这个要点,即使学生不是画圈,却画了方框,也是一样可以表达的。
学生什么地方需要帮助,什么地方不需要帮助,我应该想得更明白。我想,如果给一点距离,学生就有跳一跳的机会。大胆地信任学生,该放就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会更大,创造性会更强。
另外,最后指导学生自学一块,如何启发学生发现文字的规律,简单明了地用概括的语言说出来,我没能想透彻。相信方法得益于多思勤学,勉励自己要不断改进,为学生发展再多一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