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6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 课文《山中访友》的阅读和理解;
2. 学习有关山中访友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山中风景图,引起学生对山和自然的兴趣,并让学生就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地进行简短的描述。
步骤二:阅读课文《山中访友》
教师给学生分发课文,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学生可以自己默读,然后与同桌讨论课文的大意、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步骤三:词汇学习
教师给学生分发课文中的生词表,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生词的意思和用法。然后,教师提供一些与山中访友相关的词汇,让学生进行配对练习,巩固词汇的学习。
步骤四:交流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 你认为山中访友的体验如何?为什么?
2. 这篇文章中有哪些描写山和自然的词句?你觉得哪个词句最有感染力?为什么?
3.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请分享一下。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讨论。
步骤五:展示活动
让学生分组,根据他们对山中访友的理解和感受,设计一个小展示。可以包括图片、手工制作、口头表达等形式。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交流和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山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 课文《山中访友》的再读和理解;
2. 学习有关山中访友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和展示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步骤二:再读课文《山中访友》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再读课文,并重点讲解一些难点和生词。学生可以自己默读,然后与同桌讨论课文中的描写和感受。
步骤三:词汇学习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山中访友相关的词汇,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生词的意思和用法。然后,教师提出一个写作任务,让学生使用这些词汇写一篇关于自己在山中访友的经历的作文。
步骤四: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开始写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运用描写技巧等。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相互讨论和修改,教师也可以提供指导和建议。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
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自然和山的热爱,并鼓励他们多去探索和体验。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完美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情绪?那么这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情绪”,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山中访友》
作者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蕴(yùn)含奥(ào)秘栀(zhī)子花
宁(níng)静犬吠(fèi)湛(zhàn)蓝衬(chèn)托仪(yí)式
凝(níng)望树冠(guān)吟(yín)咏恩(ēn)泽(zé)短暂(zàn)
旋(xuán)转(zhuàn)津津(jīn)乐道雄(xióng)浑(hún)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样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下方,让我们跟着作者,一齐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齐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光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光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我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资料──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资料,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情绪,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光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
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我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光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光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那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我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情绪”,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情绪,
三、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带着“好情绪”,有感情地读课文,选取自我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完美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本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透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情绪,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完美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透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难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法提示:
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时能够从理解课文题目展开,然后细读课文思考下方几个问题: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②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③从哪些描述中能够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④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透过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课时安排:推荐2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友情提示:充分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1.透过认真朗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注音了!(我还能总结一下识字方法)
()()()()()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
()()()
奥秘津津乐道蕴含
●我想和教科书对照或请教同桌,以上注音都正确吗?正确()错误()
●我来总结一下,我的识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自我检查写的对错正确()个错误()个
②在预习课文时我理解的生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山中访友》,透过预习我明白实际上作者拜访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课文我读了()遍就读熟了。读这篇课文,我喜欢:
◇大声地朗读。()
◇默读。()
◇和同学一齐读。()
我能正确流利的读一遍。
3.初读课文后我有几点收获,我想写在下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初读课文后我有几点疑惑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探究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抓住文章重点部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反复朗读课文,画出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边读边思考:从哪些描述中能够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读读这些句子,把自我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例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透过这段话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我从中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感受深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从中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总结出课文有怎样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细读课文选自我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就应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完美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述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持续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光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潜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述),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我们十分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能够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十分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能够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情绪、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齐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透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齐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资料、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盼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资料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能够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能够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透过朗读加深体会。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资料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透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朗读潜力,能够透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透过阅读体验能够和作者产生必须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必须的难度。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完美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这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齐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我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方,让我们跟着作者,一齐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绪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我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教学反思
教育家叶圣陶言:“教是为了不教”。在课改的这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应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因此,新学期伊始,我的语文课堂就充分发挥学生的用心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导其各抒己见,从而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一个点拨作用。“教育的目的就应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些什么,就应增进我们的心智,使我们能自行思考,而不是将别人的思考作为我们记忆的负担。”(斯宾诺莎)因此,交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才会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会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一改以前教师一言堂,学生却一无所获的现象。
学习本文时,在朗读方法指导的基础上,熏陶渐染,促使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自主体验、赏析。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了阅读效率。当然,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着,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教学的最前列,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用心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