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优质6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篇一
在大自然中,有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是一种常见的攀援植物,它的特点是叶片呈心形,绿色鲜艳,生长迅速,可以爬满墙壁、树干等垂直表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如何种植和照料爬山虎吧!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包括爬山虎种子、花盆、培养土、水壶、园艺剪等。选择一个适合种植爬山虎的位置,最好是有一面墙壁或树干可以供其攀附生长。接下来,将培养土放入花盆中,用水壶适量浇水使培养土湿润。
然后,将爬山虎种子均匀地撒在培养土上,再用一层薄土轻轻覆盖,然后再次用水壶浇水。注意不要过度浇水,以免导致种子腐烂。接着,将花盆放在室内或半阴半阳的位置,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待种子发芽。
当爬山虎的幼苗长出2-3片真叶后,就可以进行移栽了。选择一个适合的地方,如墙壁、树干等,用园艺剪将幼苗轻轻剪下,并将其插入土壤中。在移栽后,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避免阳光直射,以促进幼苗的成长。
在爬山虎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定期修剪和管理。当爬山虎的枝叶过于繁茂时,可以用园艺剪进行修剪,以保持整齐的形状和适宜的生长状态。此外,定期给爬山虎浇水、施肥,保持适宜的湿度和养分供应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爬山虎属于攀援植物,需要有支撑物才能生长。如果没有墙壁或树干等可以供其攀附,我们可以为其设置支架或网格等结构,以帮助其攀附生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种植和照料爬山虎。爬山虎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它的绿叶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特别翠绿,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种植爬山虎的乐趣,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带到自己的家中,为生活增添一抹自然的色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篇三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这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先是冬天来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向出此刻我的眼前:
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十分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明白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叶圣陶
师:是啊,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生: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修改家、文学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
师:这就是叶圣陶的简介。
这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而写的。
抬起头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样读?请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呢?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明白文章是写作者和叶圣陶之间发生的故事。
生2:为什么以绿绿的爬山虎作题目?
师:大家读懂了课文,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期望大家透过学习课文理解不懂的问题。
2、生字教学
师利用大屏幕出示:推荐、修改、愣住、燥热、眼帘、删掉、融洽、黄昏、蕴含、摇曳、好处非凡、春风拂面、堪称楷模、受益匪浅
生:认读词语。(让4名同学认读,纠正错音)
3、师: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叶老之间的几件事?
生1: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生2:叶圣陶邀请“我”做客。
师:这两位同学归纳的很好,合在一齐就是文章讲的事。
板书:叶老给“我”修改作文、邀“我”做客。
三、品读领悟深入探究
(一)读文,理解“愣住”
过渡:但是。老师那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让我们大家也来看看那篇修改稿。
大屏幕出示作者的修改稿
(1)师: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绪。你看了以后有什么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
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愣住
出示例句一: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什么是“愣住”?
生:吃惊,惊讶。
师:那我们就应怎样来读这个词呢?
学生读这个词。
师: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就应怎样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2)师:请大家再找一找,叶老先生还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出示句三: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样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样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生:小组朗读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也使我愣住了,怎样读得这么深情并貌呀!请这一小组也来读一读。
出示三个句子.
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让作者所愣住的画面吧。
(3)、小结:如此认真的批改,无关乎作者看了会愣住,会惊呆啊!
(4)师:叶老不仅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学生接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二)读文,理解“融洽”
师过渡::叶老先生不但认真、细致地修改了我的作文,令我意外的是,这一年的暑假,我收到了到叶老家做客的邀请,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没有想像中的高高在上,反而和叶老先生的交谈却十分融洽。那么融洽是什么意思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来解释融洽呢?
出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盼,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请你来读一读。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读得十分自然。
师:你来读。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读得十分亲切!
师:你再来读。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读得真融洽呀!我们一齐来读!
(三)再现“爬山虎”,质疑课题
过渡:当作者沉浸在和叶老先生融洽的交谈中时,他的眼前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1、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师: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美吗?让我们透过读体现美。
生:有感情地朗读。
(2)师: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当时“我”的情绪如何?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生:高兴、激动
(3)师:“我”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
生:叶老请我做客,没有一点架子。
师:是啊,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足能够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2、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生齐读课题
读着读着,让人感受到这一墙爬山虎充满了一种生机与活力。也仿佛看到我充满了信心和活力。
师小结:透过对这两句话的品读,不光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叶老亲切、平和的人格美。
3、品读句子:“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片美丽的、生气勃勃的爬山虎?
生:还是叶老人格魅力的写照。
师:你回答的很好!
师总结:此刻你明白课文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
生:因为叶老有亲切、平和人品和朴实的作品,这种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所以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4、反复“颂”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师: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师: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拓展升华
1、课件链接,拓展:
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之后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最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
2、总结激情:
师: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来,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课题。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一丝不苟
堪称楷模
谈话――平易近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篇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骨干教师展示)
执教:xx
教学实录:
课前:
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叫《爬山虎的脚》,这是叶圣陶,你对她有哪些了解?
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生:这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齐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明白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放开声音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开始读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个性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读。)
师:我们一齐来读读这些词。(师出示词语,学生领读、齐读。)
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就应怎样读这个词呀?再试试。
生:春风拂面
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眼帘指的是谁呀?看看文中是怎样说的,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语段)请你读一读。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这个字(曲)大家刚才读得不太一样,有的读qǔ,有的读qū,咱们怎样办?
生:查字典。
师:这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来选取哪一个?为什么?(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决定的。曲线。
师:哦,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决定的。我们一齐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曲线。
师:那里有两组词,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作者的表情,第二组是叶圣陶老爷爷的表情。
师:作者是谁?
生:是肖复兴。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第二组词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师:叶圣陶先生但是一位――
生:大作家。
师:没错。这两个人个性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
生:爬山虎。
师:对了,但是《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它是写――
生:人的。
生:写事的。
师:是透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老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啊?这两件事又是怎样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呢?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师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默读课文书平放,这样更便于学习。
师:让我们抬起头来,一齐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文章。
师: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也都和他们的分法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资料,然后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学生自学)
师: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读得真准确。孩子们,“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
生:很认真。
师:你从哪儿感到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明白吗?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
学生自读。
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吗?体会体会。
生:“一张画像”的“张”和“一幅画像”的“幅”字在画像上,“幅”字用得会更准确一点。
师:我们平时说:一张――
生:(齐)纸
师:一幅――
生: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师板书)叶老先生以前说过,所谓的好文章,只但是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样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样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能够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
生:(读)怎样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样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出手来写一写,一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一个“删”字,那这“删”字是怎样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之后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此刻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样办呢?就要小刀给它挖下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那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着读一读,体会体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加的确切了。
师:句意是确切了,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
生: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对了。(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认真仔细地修改作文,你都感受到什么了?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样读呀?自己试试。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有1500多字,可叶老就是把这1500多字的文章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我”这样说――
生齐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音乐起)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柔的、慈祥的、尽职责的老人。
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
生:他还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
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的人。
师:他给予了我们每一个孩子无尽的关爱。(师板书)叶老先生不仅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就应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
生自由读。
师:我们就应怎样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生:从具体事实中透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师:写好作文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那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爱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板书)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明白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成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这件事仍然不能让肖复兴忘记,这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齐,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能够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取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齐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课件出示短文)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
生:我一下子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
生: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生: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这天我们和肖复兴一齐,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样修改。
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那里的“张”就应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就应加上单人旁。
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对吗?好了,同学们,看看这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生:没有。
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下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篇五
学生课前预习(预习资料见《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预习题纲》,为便于了解,将部分习题列举如下):
1、给加点字的字音
初三比赛曲线一幅画虽然春风拂面肖复兴缩短模模糊糊
2、在课本相关字词旁边标注加点的字意思,写出划线词语的同义词莫名其妙余晖窗棂摇曳堪称楷模
3、朗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在小学,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步具有了必须的自学潜力,可区别不同的年级选取适当的资料安排学生课外自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学潜力,又减轻了课堂教学压力,有利于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在“刀刃”上。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围绕课堂阅读教学,区别不同年段,在课前安排了预习,课后安排了延伸练习。课前预习资料因年段而异。低年级课前主要进行朗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一年级上学期一般在课内进行),在学会了查字典以后还能够给不认识的字标注拼音(照字典标注拼音与给汉字注音有区别)。中高年级还要了解、标注一些字词意思,有的还可在课前查阅有关作者、课文写作背景及某方面知识的资料。课文前“预习提示”也应在课前完成。以上所提的是基本的预习要求,课前预习资料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学校可结合本地区和学校教学实际,编印必须分量的预习题,长期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必将加强学生语文基本功。】
教师准备:课件(另附)
教学课时:100分钟
预习、精读、练习(一)(40分钟)
主要任务:初读课文,学习1―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后,师生互问候,开始上课)
一、板题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在写“片”字前)“片”字第一笔是什么?
生:竖撇。
师:对(板书竖撇以后)下一笔是什么?
生:竖。
生:横。
师:就应是竖(板书竖并继续板书课题其他字,在写完“虎”字第3笔“横钩”后)下一笔是什么?
生:竖撇。
师:对。注意“七”的“横”要向上倾斜一些。(写完“虎”字)。
【对写字的指导,低年级比较具体。中高年级也要适当进行。】
提起爬山虎这种植物,我们就应并不陌生,这学期学过――
生: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师:作者是谁?
生:叶圣陶。
师:你了解叶圣陶吗?考考你(出示叶圣陶相片及:叶圣陶(1894-1988)我国现代著名家、家、出版家。他为我国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说出空格应填的资料。
生(齐):作家、教育家、教育事业。
【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对叶圣陶有了初步了解,那里承接从前所学,回顾了解叶圣陶。此刻的学生,对叶圣陶没有太多的了解,当时叶圣陶和肖复兴身份、声望和地位是不同的,所以叶圣陶帮肖复兴改作文和请肖复兴做客才使肖复兴意外,才有课文中多处肖复兴不一样的情绪、感受。而这些写情绪感受乃至写景衬情的句子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为深奥难懂,那里回顾了解叶圣陶,下面还有介绍叶圣陶的安排,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2、本课也象《爬山虎的脚》那样以说明爬山虎为主的吗?(写人记事为主)这篇课文写的也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副板书成长)。
【明确单元训练重点,为第二课时学习打基础】
二、检查预习状况
师:我们先学习课文前五个自然段。请这一行的五名同学读课文。他们读错了,自己又没有发现,大家能够随时说出来帮忙他们纠正。
【学生初读课文,难免出现错误。出现错误,有时能发现,自己改过来。有时没注意到自己读错,这时,大家一齐说出来,提醒他(她)改正,既有利于读的同学纠错,也有利于促使听读的同学集中注意听读。】
生1: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师:课文中“我”指谁?
生:作者。
师:作者名字――
生:肖复兴。
师:对,作者是肖复兴(板书肖复兴)这篇文章是他1992年写的(副板书1992)是为了纪念、怀念叶圣陶先生而作。写的是1963年的事情(副板书1963)之后读。
生2: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明白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能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师:课文与叶圣陶有关(板书叶圣陶出示有关叶老1963年时的资料1963的叶圣陶:年龄70岁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修改)1963年给我修改作文时叶老已70岁了,是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修改。我们手中用的教材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封面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字样。这段还有一个词“莫名其妙”,“莫”是什么意思?
生:不。
师:“名”呢?
生:说。
生:说出。
师:“其”呢?
生:它
生:他的。
师:“妙”呢?
生:奥妙,道理。
师:“莫名其妙”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懂得了。之后读。
生3: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曲线”的“曲”读“qū”,读的很好。“曲”还有一个音是――生(齐):“qǔ”。
师:组个词。
生:弯曲。
师:读――
生:弯曲(qū)
师:用“曲”(qǔ)组词
生:歌曲。
师:“曲线”的反义词是――
生:直线。
师:继续读。
生4: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样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样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能够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生5: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课前预习得很好,没给其他同学太多的挑错机会。有的同学课文可能读不太好,没关系,在下面的学习中还有机会读课文。
【承接课前预习,课堂阅读有个以检查课前预习(含引入)的预习阶段,也可称为初读阶段。结合课文阅读教学要求,这个阶段一般主要安排:1、随机指定一列(或一行)学生朗读课文,每个学生一般读一个自然段,由指定这些学生读完全文,也可称开火车朗读课文。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朗读课文,不同的课文用不同列的“火车”朗读,全班同学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都有机会展示朗读状况,即使轮到一些朗读水平个性差的同学,也要给他必须的朗读机会,读的差时,可读少一点资料,甚至只读一、两句话,随着他们朗读水平提高,适当让他们多读一些,有了读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他们朗读水平甚至语文水平的提高。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也体现了面向全体的要求。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读音错误,全班学生可即时帮忙纠正。这样安排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听读,便于学生交流。时过境迁,教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资料在有关自然段朗读后引导学生明确一些学生容易读错字的读音,了解一些字词意思等。有些字词意思相对固定,如“莫名其妙”一词中各个字的意思、“余晖”中“晖”的意思、“堪称楷模”中“堪”的意思等,可在预习阶段了解,有些字词意思需要结合课文具体资料了解,如“平和”、“堪称楷模”等则需要在
精读阶段学习。2、了解学生预习其他资料状况,学习非重点段,为精读扫清障碍。在低年级,预习阶段还要突出识字训练。那里只安排学生读前五个自然段,另五个自然段安排下节。也可安排在本节课,但要挤占后面写字时间。】
师:本课也象《爬山虎的脚》那样以说明爬山虎为主的吗?
生:不是。
师:除了写爬山虎这种植物以外,还写了――
生:人。
师:对,写了人,还记了――
生:事。
师:对,这是一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也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副板书成长)。
【明确单元训练重点,为第二课时学习打基础】
三、学习第1―3自然段
师:1963年,我还是初三学生。叶圣陶先生修改了我的一篇获奖作文。老师将叶老修改的作文拿给我看,我打开本子,看到的作文是什么样貌呢?
【略学1―2段,为本课其它训练争取时间】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出示该句)往前看,与我的原文相比,叶老修改的作文多了一些什么?
生:增添了一些小字。
师:还有呢?
生:还有一些红色的修改符号。
师:这些小字和符号怎样?
生:密密麻麻。
师:还怎样?
生:到处都是。
师:能想象修改后作文样貌的样貌吗?(稍停顿,给学生想象时间)看课文后面“资料袋”。
生:(翻到课后“资料袋”)
师:这就是叶老修改的肖复兴作文。说说他的样貌。
生:这篇作文上增添的小字和修改符号密密麻麻。
生:叶老修改后的作文,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到处都是修改符号。师:那里展示的只是这篇作文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也是这样。肖复兴的这篇作文大约1500字,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叶老修改的怎样样?
生:仔细。
生:具体。
生:认真。
师:怎样透过朗读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吗?
生(齐)能!
师:自己先练练。
生:(自由练习朗读该句)
师:谁读一读?
生: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读得一般)
师:停一下,你们感觉是密密麻麻吗?
生(齐)不是。
师:(对朗读该句的学生)能读得再密点么?“映入眼帘的是――”读。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读得还一般)
师:谁能帮帮他?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读得还一般)
师:听老师读: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怎样样?
生:好。
师:谁来再读?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读得满意不?
生(齐)满意。
师:就这样,自己再读读。
生:(自由练习朗读该句)
【抓重点句议读。先指导学生读懂句子意思,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朗读时,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去找重点词。有些词是重点词,是因为这些词对表达句子起到重点作用。离开具体语句资料,找不出重点词】
四、学习第4自然段
师: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哪一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
生:第4自然段。
师:自由朗读这一段,看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板书修改)。
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
师:作者介绍的第一点是什么?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师:(出示“资料袋”上半部分,至“涂涂抹抹”)看课题,的确是这样。一张纸,一张照片,一幅画,贴合平时的说话习惯。叶老用词很准确。作者介绍的第二点是什么?
生: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师:(指出示的资料袋第一行加逗号句子)看这句话,从这写到这,句子挺长,叶老在这加个逗号,句子变短了,意思更明确了。作者介绍的第三点是什么?
生: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样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样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能够认为是书的封面。
师:“干净”是不是说我原先写得脏,此刻干净了?
生:不是。是说句子通顺了。
生:是说句子简洁了。
生:是说句子规范了。
师:叶老修改了100多处,那里作者只写了三点。如果再多写几点,比如再介绍个十点、二十点,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那样就详略不当了。
师:看了叶老给一个初中这样认真修改作文,你觉得叶老这个人怎样?和同座说说。
生:(同座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叶老这个人很认真。
生:我觉得叶老很关心初中学生。
生:我觉得叶老平时很忙,年纪70多了,还给一个初中生修改作文,没有当官架子,很感人。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资料,创设情境,提出话题,引导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水平,进而提高习作水平。同时,受小学生年龄、生活阅历影响,肖复兴对叶老修改作文的感受,不易为学生所理解,安排这个环节,也力求为下一个环节打基础。】
师:说得好。看了叶老的修改,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哪句话写了作者感受?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认真”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平”“和”分别指什么?
生:“平”指平易近人。
生:“和”指和蔼可亲。
师:给我的感受还有――
生:温暖。
师:对,这是作者的感受(板书认真平和温暖)“如春风拂面”,轻轻吹拂脸面,很舒服。自由读读这句话,体会作者感受。
生:(自由读该句)
五、学习叶老修改作文方法
师:叶老将我的作文修改了很多处,叶老修改时用的这些符号都表示什么?(副板书:∧∨)
生:表示增加。
师:对(副板书增再画一个方框,里面画×)这个符号又表示什么?
生:表示删除。
师:对。(副板书删)有的同学也用○表示删除。不管怎样,能证明删除就行。这个○或□又表示什么?(带A|B字样)
生:表示改换,把B换成A。
师:对(副板书换∽)这个又表示什么?
生:表示调换位置。
师:对(副板书调)(指出示修改作文中的自然段连接号)这个符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两个自然段连接上。
师:对(副板书连)修改符号还有很多,用好有利于写作文。个性重要的是,叶老修改得很准确,我们有机会读资料袋时,能感受到这一点。
六、学习第5自然段
师:叶老不仅仅细改字词句,还写了批语。谁能读第5自然段,看叶老写了怎样的评语?
生: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这段评语不仅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就应怎样写好作文:写作文,应善于写真实的事情(副板书真事),从那看出?
生:“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从这能够看出。
师:对。写作文,还对所写的事情有感情,要善于抒发真实情感?(副板书真情)从哪能够看出?
生: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对。当然,也不排除合理想象,合理想象会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写真事,抒真情,合理想象,都有利于我们写好作文。就像我们平时写日记,坚持常写,作文水平会不断提高。课文我们就学到那里。
【第三至第五个环节为精读阶段。精读阶段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阶段,训练的综合性教强,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精心设计。目前,结合课程标准实验教学要求,我们在课文精读阶段主要安排:1、区分不同年段,使学生领悟(或运用)必须的阅读方法,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打基础。2、加强听说读述背训练,重视语感,培养学生听说读述背潜力。3、读写(或读说)结合,突出与单元写话(或习作)教学的结合。4、用心开展情境教学,在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七、,听写上一课生字,并自改、自练
师: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你还认识吗?下面我们认读本课部分带生字的词语(出示:推荐翻页删掉虽然一幅画映入眼帘直线曲线春风拂面)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请一行同学领读,每位同学读一个词,大家分别跟读。
生:(领读,跟读)
师:再请一行同学领读(变换顺序,随意点读)。
生:(领读,跟读)
师:(出示:篇翻荐删帘)这几个字还认识吗?请请一行同学领读,每位同学读一个词。
生:(领读,跟读)
师:再请一行同学领读(变换顺序,加快速度,随意点读)。
生:(领读,跟读)
师:打开过关本,我们听写上一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字(学生准备好后,开始听写):帝国主义伯父出租振兴中华模范。(听写完后,出示:帝国主义伯父出租振兴中华模范)请大家对照自评,把写错的改过来,在旁边练一练。都写对的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写这课生字表第一行生字。
生:(自改、自练)
师:(下课铃响)这节课我们就到这,下课。
【在阅读教学公开课个性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公开课中,认读、书写字词的训练不十分常见。小学为基础教育年段,中高年段识字、写字教学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所体现。认读、听写生字环节因课堂操作难度不大,一般放在课文全文精读教学结束之后的练习阶段进行。我们多数课文的阅读教学设计均采用这种安排。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篇幅较长,要求认读、书写的生字较多,我们将认读、书写生字环节分散安排在两课时中。两课时所认读的生字均在两课时的教学资料之中,恰好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八、作业
1、读读写写本课生字表第一行生字。2、背诵1―5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部分。3、阅读肖复兴《一幅画像》及叶老修改的原文全文(自读课投影出示,群众阅读)。
【为平衡每日课外作业量,一般不在同一个班的同一天安排两节精读课。】
预习、精读、练习课(一)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肖复兴
修改―认真平和温暖
副板书:
成长19631992删增改调连真事真情
预习、精读、练习(二)(40分钟)
主要任务: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上节课我们学到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地帮我这个初中生改作文,此刻叶老又要请我去家里做客了,这是何等的荣幸。
二、继续检查预习状况
1、请这一行的五名同学分别读课文6―10自然段。他们读错了,大家随时说出来,帮忙他们纠正。
2、学生依次读课文,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相关自然段后叫停,正音,了解预习中词语意思等:缩suō短。余晖,日字旁,指阳光。堪(能够,能够)称楷模,模mó模糊糊
三、学习第6、7自然段
1、此刻请一位同学读6、7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句说理,汇报所读懂的资料,教师相机点拨。
要点:作者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竟会得到叶圣陶老先生的邀请,去他家作客,这是万分荣幸的事情。写爬山虎反映了作者当时情绪。
3、自由读,再指名读,体会作者当时情绪和叶老平易近人。
四、学习第8、9自然段
1、自由读8、9自然段,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句说理,汇报所读懂的资料,教师相机点拨。
要点:叶老和我的交谈气氛融洽,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板书亲切质朴期盼)。写爬山虎反映了叶老的品格和作者当时情绪。
五、学习第10自然段
1、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句说理,汇报所读懂的资料,教师相机点拨。
要点:叶老人品作品都堪称楷模(板书堪称楷模)。
“好处非凡”,对我产生很好影响。(出示肖复兴简介)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写爬山虎,反映叶老品格。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以前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明白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出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方面:1、人物景物2、叶圣陶肖复兴3、人品作品
六、读背练习
1、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2、出示提示,检查背的状况:我十分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与都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明白了或者懂得了:,。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在我的眼前,。
七、认读本课部分生字,听写上一课生字,并自改、自练(5分钟)
1、(出示,开火车认读)燥热握手融洽缩短黄昏余晖堪称楷模模模糊糊
2、听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行生字)写后学生对照生字表自评,自改。
八、作业
1、读读写写本课生字(第二行)。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在日记中写一个有关自己成长的故事。
【课后作业主要包括练写生字、随文练笔及其他读背写方面的练习,具体资料根据课文教学要求确定,略读课文一般不安排课后书面练习。应注意精心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资料,使学生每一天课外学习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预习、精读、练习课(二)板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肖复兴
修改―认真平和温暖
}堪称楷模
交谈―亲切质朴期盼
练习课(三)(20分钟)
【这个20分钟的教学安排为一节短课,从资料看,它与阅读教学密切联系,但也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相关。是对阅读教学的巩固,对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准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课、练习课一般均按20分钟安排,这样便于教学管理。】
主要任务:巩固练习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回读全文,感受叶老人品,继续背诵喜欢的部分。
1、我们已经读完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请大家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叶老人品。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能够背背。
2、检查背诵。每部分均先请喜欢相关部分的1、2名同学个人单独背诵,再由喜欢相关部分的同学共同齐背。注意提示学生:要选课文比较精彩部分背诵(如最后一段、写叶老修改我作文的样貌、与我交谈及写爬山虎部分等)。
二、听写上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生字(机动,视前两课完成状况而定。如果完成,这部分时间分给一、二两个环节;如果没有完成,则适当减少第三环节资料)
三、交流上一课《综合性学习》“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别人“成长故事”(挑选精彩事例、语句进行初步评议,为本单元口语交际具体说、习作时具体写打基础。)
【单元阅读教学与单元口语交际、习作相结合】
【在精读阶段之后,可安排课堂阅读练习阶段。练习阶段的教学相对于精读阶段而言,操作难度不大,以巩固精读阶段阅读资料为主,类似平时练习,因此称练习阶段。这个阶段一般主要安排:1、检查听写上一课生字。2、深化读背练习。3、赏评随文练笔等。我们很多课大都按这种结构安排,但本课因篇幅较长而进行了特殊安排。将练习阶段分散安排在两个精读阶段之后。本课可安排3课时120分钟,那里用100分钟,全课总体教学时间有所浓缩。】
【我们结合年段、教学要求、课文篇幅等因素确定每篇课文的课堂阅读教学时间,并努力减少每篇课文阅读教学总课时,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际上,我们的大多数课文阅读教学安排已突破了小学课堂40分钟时间限制,实行长短课结合,长课为一课时,短课为10―2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可有多种类型:①预习(20分钟)→精读(40分钟)→练习(20分钟)②预习(20分钟)→精读(一)(40分钟)→精读(二)(40分钟)→练习(20分钟)③预习、精读(40分钟)→练习(20分钟)④预习(20分钟)→精读、练习(40分钟)⑤完整的1课时⑥完整的2课时⑦完整的3课时等。短课其余教学时间安排语文单元其他教学资料,充分适应了语文单元教学课型多样化而课时有限的实际,有利于整合语文单元教学资料。相应地,我们的阅读课教案也进行了改善,分预习、精读和练习三个不同阶段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再根据教学资料安排相应课堂教学时间。教案中不再标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而是标注“预习”、“精读”、“练习”环节及时间(分钟),再结合任教班级语文学科课程实际安排透过单元目录教案(详见有关目录教案)进行与语文学科其它教学资料的优化组合,实现整合语文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结构,构建教学模式,浓缩教学课时
,提高教学效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篇六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这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齐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绿”都不是生字,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多此一举。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就应让学生有事可干。同时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明白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个性认真,我们一齐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就应怎样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
师:这才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文中怎样说的,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读qū,咱们怎样办(生答“查字典”)这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们看一看。(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决定的。
师: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决定的,我们一齐读这个词。
师:那里有两组问,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乎和、质朴,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写作者肖复兴的,第二组是写叶圣陶老爷爷的。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叫圣陶先生但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个性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但是,《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尘:它是写事的。
师:是透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学生默读课文)
师:让我们一齐交流交流。
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点评: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根据课文的逻辑顺序给课文分段还是有必须难度的,教师在那里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分好处段,而是透过提示“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的。学生把握了这两件事的开头结束就能够给课文分段了,这就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试着运用。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资料,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课件展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点评: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十分的及时、十分的巧妙、十分的有效,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这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
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
生:用“幅”字更准确点。
师:我们平时说:—张——(生齐答)纸。
师:一幅——(生齐答)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以前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但是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样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样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能够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怎样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样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样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刻字,之后还在竹片上刻宁,刻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宁的演变过程、甲骨义、金义、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此刻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样办呢就用小刀给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个“册”字加—个立刀。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先是体会叶老修改的妙处,理解课文资料和体会表达融在一齐。处理“删”字,课件演示由“册”的形象入手,出示多种字体的演变,让学生感觉到了汉字的奇妙,并且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删”,是在对“册”感性认识上,用学生都能理解的方式,把“删”的字义带出来。那里的巧妙在于把汉字构字的规律揭示出来了。
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同学合作着读读,体会体会。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确切了。
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样渎呀自已试试。(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
生:(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字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末见叶老先生的画,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和的、慈祥的、尽职责的老人。
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
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的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
点评:这个环节的处理,教师把重点转向指导学生读好作者的感受,叶老的修改已经体会得充分了,读者和作者一样都有了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读,从三个角度,先是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再是从作者的角度,然后再从读者的角度。教师的提示语,是为了让学生的读到达更高的层次,也是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认识叶圣陶这个人。
师:叶老先生不仅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就应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生自由读)我们就应怎样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师:再想想,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那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明白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师板书)也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这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齐,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能够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取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一下子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齐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清你们读填写的部分。(师生合作读上面的资料)
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这天我们和肖复兴一齐,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样修改。
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那里的“张”就应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就应加上单人旁。
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同学们,看看这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生:没有。
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教师出示句子目的在于展示这节课的学习成果。但是出示的句子,难度太低,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够照葫芦画瓢。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够获得答案,那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就像数学课上照着例题做练习一样,当离开“模板”以后,学生没有了思维的框架,就不会做了。我推荐如果要让学生改句子的话,不必须改与课文完全相似的句子。能够从“规范”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语言的规范有比较深的感受,而不只是了解到“张”与“幅”这些在课文中已经讲清楚的语言运用。
总评: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把学习课文资料与学习语言表达融合在一齐,二是始终把体会语言和理解人物融合在一齐。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这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的。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执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巧妙地把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和理解语言表达交融在一齐:让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能够教课文资料,也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致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汉语的特点。如读出词语的韵律与节奏,对“密密麻麻”的形象理解,引导学生领会“删”的字形与字义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等三个完形填空,让学生填写句子。教师还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不是要求学生读出某种情绪或某种感受,而是用不同提示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叶老在学生心中有必须的印象,可能主要还是来自《爬山虎的脚》,但是对叶老本人他们知之不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引导学生走近叶老。教师抓住了“认真”“平和”,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一齐,十分自然。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来,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是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而是真实可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