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培养辩论技巧,提高思辨能力
引言:辩论是一种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通过参与辩论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本篇教学设计将介绍一堂以“两小儿辩日”为主题的语文课堂,通过辩论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辩论技巧,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辩论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准备辩论主题:例如,“学生应该每天读书”;
2.准备辩论材料:分别准备支持和反对的理由;
3.准备辩论规则:例如,每个小组有两名辩手,每位辩手发言时间为2分钟,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发言。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辩论的概念和作用,并了解辩论的基本要素。
2.辩论活动(30分钟)
a.分组: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两名辩手。
b.确定辩论主题:告知学生今天的辩论主题是“学生应该每天读书”。
c.准备材料:分组讨论,准备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并写成辩论稿。
d.辩论开始:每个小组的辩手轮流发言,辩论时间为2分钟。
e.总结发言:辩论结束后,每个小组进行总结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
3.讨论与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辩论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反思自己的表现,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教学延伸
1.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辩论活动,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
2.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辩论比赛,提供更多的辩论机会。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辩论表现、听取学生的讨论和反思,评价学生的辩论技巧和思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思辨训练,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辩论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在辩论中学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辩论挑战,激发学生思考与创新
引言:辩论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本篇教学设计将介绍一堂以“两小儿辩日”为主题的语文课堂,通过辩论挑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辩论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2.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准备辩论主题:例如,“手机对学生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2.准备辩论材料:准备支持和反对的理由,鼓励学生自主搜索和整理;
3.准备辩论规则:例如,每个小组有两名辩手,每位辩手发言时间为3分钟,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发言。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一段辩论视频或播放一段名人演讲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辩论的思考。
2.辩论活动(30分钟)
a.分组: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两名辩手。
b.确定辩论主题:告知学生今天的辩论主题是“手机对学生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c.准备材料:分组讨论,准备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并写成辩论稿。
d.辩论开始:每个小组的辩手轮流发言,辩论时间为3分钟。
e.总结发言:辩论结束后,每个小组进行总结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
3.讨论与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辩论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反思自己的表现,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教学延伸
1.鼓励学生自主搜索和整理辩论材料,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2.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或校际的辩论比赛,提供更多的辩论机会。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辩论表现、听取学生的讨论和反思,评价学生的辩论技巧和思考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思考和创新的训练,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辩论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在辩论中学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三
《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决定。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人物、事情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后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体会的直觉(视觉、感受)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应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资料,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到达“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注释、练习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聊成语了解《列子汤问》
1、课件出示成语
高山流水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2、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对这些成语的了解。
3、介绍《列子汤问》。这些成语都出自一本书,这本书是《列子汤问》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刚才的成语都出自这本书,这部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课外去看一看,说不定每则小故事都能给你很多的启发。
一、谈话导入,解题释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它也出自《列子汤问》。
2、板书课题:这个课题中,哪个字我们需要个性关注一下?“辩”
3、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这篇文言文,我们从题目中基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资料,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
2、打开课文,放声读,注意把课文先读通读顺。
3、指名读。(及时正音、停顿指导等)
4、文言文的断句处理比较难,教师出示已标断句的文章,让学生再练读。
5、齐读。
三、再读古文,理解资料
1、古文读通读顺了,但是古文的理解总是让我们觉得有点难度。这节课上,我们继续用学习《学弈》的方法来透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篇文言文读懂。还记得我们学习《学弈》时用到了的办法吗?
归纳小结:A、借助注释,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
B、借助工具书,如《词语手册》、《字典》等
C、询问老师或同学
D、多读,把理解透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好,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来学习这则文言文。
3、交流:
刚才看大家学习得十分认真,接下来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你学习的结果。说说你关注了哪些字词,理解了什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A、这句话中关注一下:游(游学)、故(原因)。
B、这句话还是这件事情的起因,交代了故事的人物。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A、抓住“以、去”这两个关键字理解句子意思。
B、明白这是两小儿的截然相反的观点。
C、指导朗读。
D、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一儿曰:“我以()去人近,而日中时()。”
一儿以(),而日中时()。
E、指名背,齐背。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请你往下看,我们继续交流。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A、抓住:“大如车盖、如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关键词语来理解资料。
“汤”在古代一般指热水,如成语:固若金汤、赴汤蹈火等。
B、请你再读读这两句话看,除了你读懂了资料,你还有其他读懂的吗?
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
a、比较:初出——大如车盖(沧沧凉凉);日中——如盘盂(如探汤)。
b、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如”的理解。
c、反问:此不为…………乎?
d、孩子聪明、善辩;
e、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结合学生的理解,及时进行朗读指导。
C、指导朗读。
联系上下文,感受当时的气氛怎样?辩斗——“很激烈,双方在辩斗,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
D、这两小儿的语言太精彩了,让我们也来听听你们同桌之间是怎样“辩”的。
主角朗读(指几组同桌来朗读——分组主角——师生主角)
E、这两段不仅仅语言精彩,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两小儿那自信、说话有理有据的形象。让我们把这么精彩的描述背下来吧。
一儿曰:“日初出(),及日中(),此不为()而()?”
一儿曰:“日初出(),及其日中(),此不为()而()?”
F、指名背,齐背。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孔子不能决也。
从“孔子也不能决也。”你看出了些什么?
A、辩论的问题很复杂。
B、孔子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啊,对于两千多年了孔子和那两小儿来说,这个问题他们无法解决,那对于此刻我们的同学来说,他们辩论的最后观点你明白了吗?(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离我们是一样远近的。至于其中的科学道理,我们同学能够下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
应对孔圣人也无法决定,所以两小儿: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A、这句话中,好像难理解的字比较多,你们关注到了哪几个?(孰、为、汝)
B、你们觉得两小儿的笑是在笑什么?(孔子知识那么渊博竟然也会有不明白的)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C、你对这两小儿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天真、可爱)
D、指导朗读。
4、文章学到这儿,你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意思来说一说吗?
(自由说——指名说)
5、作业反馈
下面,我们看看课前我们所做的两道题目,在学习好课文后,有没有修改或补充的。
第一小题,大家借助了(注释、词语手册),就应没什么问题吧。
第二小题,看看这两句话的意思,自己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谁把你的理解读给大家听一下?
第三小题,你先看一遍,口头完成一下看,我请同学来说说看。
第四小题,你课外摘录了孔子的哪几句格言,与大家一齐分享一下。
四、回味“辩日”,课后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这则文言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布置任务:课外把这则文言文熟练背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用心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资料,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到达“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明白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样回事呢?你们想明白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取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明白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透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主角,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学法,培养潜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那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透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资料。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取。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
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智乎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潜力目标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潜力,并到达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印发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资料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潜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到达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主角朗读文章,力争到达当堂背诵.
4、在对故事资料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课后扩展:安排一节语文时间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骤】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读课文,继续深入探讨,加深对文章蕴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此刻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决定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此刻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⑴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⑵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多媒体显示“方法指导”)
3、分别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5、解析课文
⑴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其它……)(多媒体出示“问题”)
⑵文中多次出现“一儿曰,一儿曰”,请给两小儿取名,理解争论的资料,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多媒体出示)
初出日中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远(小如盘盂)
(以太阳大小决定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近(热如探汤)
(以感觉冷热决定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三、朗读背诵,深入探讨
1、分主角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
2、探讨:(多媒体出示问题)
⑴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这么大个学问家也不能决也,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决定解决,那你们能决定解决吗
教师提示: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就应实事求是的道理。根据此刻的科学知识决定,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参考所发资料)
⑵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探讨)
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创作实践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尝试表演。
注:①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②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五、总结
透过本课学习,期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仅能游弋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六、布置作业,拓展迁移
1、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2、拓展迁移《庄子刺虎》(印发资料)
板书设计:
初出日中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远(小如盘盂)
(以太阳大小决定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近(热如探汤)
(以感觉冷热决定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
2、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并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二、潜力训练点
1、对课文熟能成诵,感悟文言文的韵味。
2、理解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能进行解答。
课时安排:
一课时(赛课按一课时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习方法的迁移。
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由“学会”到“会学”的主要途径。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之后,他们就会用心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主动学习、主动求知、解惑。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就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创造师生、生生共同的条件和氛围,在学习实践中构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我设计的“互动式教学”主要体此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潜力,包括知识与潜力的迁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状况中。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迁移现象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在课堂情境中透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简析]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进而在学习的时候,加以体会,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学习现代文《两小儿辩日》
1、读通现代文《两小儿辩日》。
2、理解故事资料
3、找出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4、填表联系,加以巩固。
5、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简析]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有必须的难度,我先把《两小儿辩日》的现代文让学生透过朗读了解大意,然后让四人小组演课本剧,最后加入口语交际资料,学生先读白话文的翻译,就能够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资料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现代文过渡到文言文,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实现了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迁移。
三、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1、通读文言文的课文,要求读通顺。
2、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3、请几位同学读文,适时指点。
4、对照书后的注释及你们刚才阅读的资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难懂的字边做注释。
5、整体感知,理解全篇的资料。
[简析]学习方法的迁移---------在处理教学难点解句释文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习第一句后,后几句让学生自主理解、合作讨论。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词的理解,并带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古今文对照。(2)参照书后注释及字典。(3)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这是学习文言文经常用到的扎实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习后几句话能够用,以后学习任何文言文都能够用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迁移。
四、归纳理解本文的重点字:“初、车盖、探汤”,突破字意理解的难点。
[简析]教会方法,积累运用-------古时候汉字的数量比较少,不象此刻词汇十分丰富。一词多意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在学习完一篇古文后,积累词汇的用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五、拓展学习相关资料
课件显示,让学生明白:太阳的远近以及冷热的知识。
六、复述课文
七、自选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两小儿辩日
课后反思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运用先学习现代文《两小儿辩日》,透过学习,明白两个小孩的争论问题,并且能找出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然后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发现。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不是在教师的牵引下逐字逐句理解的,而是和小伙伴一齐,借助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解决疑难。因而,学生对这篇古文的学习始终是兴趣盎然的。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帮忙学生揭开本文知识奥秘的是教师所带给的知识材料,如能放手让学生透过搜索互联网中的资料来解惑,那么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更恰到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