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篇一
折线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关系。在教学中,折线统计图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以下是我对折线统计图教学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首先,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折线统计图的实际应用。很多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认知,很难将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或者实际的数据,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其中的趋势和规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实际应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思维。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然而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理。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分析和解读折线统计图,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分析能力。
另外,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和对比。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展示单一的数据,还可以比较不同组别或者时间点的数据。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和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折线统计图,发现其中的差异和规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和对比方法,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最后,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折线统计图的实践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掌握和应用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数据分析任务或者项目,让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折线统计图,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
总之,折线统计图的教学需要我们注重实际应用、培养数据分析思维、注重比较和对比以及注重实践和应用。只有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折线统计图,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篇三
一、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比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本意是想通过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画法,通过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凸显出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为新课做准备。可是这对于解决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只能是浪费了有限的课上时间。
本课在教学时有两个核心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的优势是便于比较。如果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出示一名学生七天练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后,再出示第二名学生的七天练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然后教师提问:我应该派哪一名学生参加学校的比赛呢?从而引发学生讨论,意识到要比较两个人的成绩才能做出选择。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才能直接为解决第一个核心问题服务,不兜圈子。
再比如本节课在解决第二个核心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三乱”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这样处理的方式给学生的空间较小,老师引领的痕迹过重。如果能在学生找到“三乱”问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更好。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是:
1、备课时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精准,没能找到教学的核心问题,没能把主要时间放在解决核心问题上;
2、对于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够自如,何时该放,何时该收,还欠缺一定的火候。
(二)教师提问的指向性不强
比如导入环节的提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你们想看哪个袋子里的成绩,为什么?”“两个同学成绩相差最少的是哪天?最多的是哪天?”“除了重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把两幅图和并成一幅图呢?”
我想出现这些
问题的原因是:1、提问的目的性不够强;2、提问的方式有待提高;3、总想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该点拨、该直接明白地提问时,也不敢清楚直接的表达。
二、对自己今后教学的思考
通过这节课发现的问题,我想自己在今后的备课和上课时应着重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充分把握教材意图,理解、运用教材,找准核心问题;
2、运用最有效,最简洁的教学方式来上课;
3、着重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篇四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增减变化趋势。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情境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用两个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这一个情境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绘制一个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然后出示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从而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的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节涉及这样的例题是小明的身高情况、某病人的体温图,这些题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调查统计的过程,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