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险宣传方案(推荐3篇)
应急避险宣传方案 篇一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为了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应急避险宣传方案。
一、宣传目标
1. 提高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意识,让大家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不可预测性。
2. 提升公众的应急避险知识水平,让大家了解各类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3. 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在灾害来临时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二、宣传内容
1. 制作宣传海报:设计各类自然灾害的宣传海报,突出灾害的危害性和应对措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重要信息。
2. 举办宣传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救援人员等进行现场讲解,介绍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危害以及应对方法,提供实用的应急避险知识。
3. 发放宣传手册:编写应急避险手册,包括各类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以及应急避险常识等内容,通过发放手册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应急避险知识。
4. 制作宣传视频:制作各类自然灾害的宣传视频,通过真实案例和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5. 举办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公众参与模拟灾害场景的应急演练活动,让大家亲身体验灾害来临时的紧急情况,提高应对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
三、宣传渠道
1.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渠道传播宣传信息,提高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社交媒体宣传:利用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宣传内容,吸引年轻人群的关注和参与。
3. 学校宣传:在学校开展应急避险宣传活动,通过课堂讲解、宣传板块、班级会议等形式传递宣传信息,加强青少年的应急避险意识。
4. 社区宣传:在社区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海报等宣传材料,让居民了解应急避险知识并参与相关训练。
四、宣传效果评估
1. 定期进行宣传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公众对宣传活动的反馈和意见。
2. 根据宣传效果评估结果,对宣传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以上的宣传方案,我们相信可以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应对能力,使大家能够在灾害来临时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应对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应急避险宣传方案 篇二
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为了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应急避险宣传方案。
一、宣传目标
1. 提高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意识,让大家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不可预测性。
2. 提升公众的应急避险知识水平,让大家了解各类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3. 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在灾害来临时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二、宣传内容
1. 制作宣传海报:设计各类自然灾害的宣传海报,突出灾害的危害性和应对措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重要信息。
2. 举办宣传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救援人员等进行现场讲解,介绍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危害以及应对方法,提供实用的应急避险知识。
3. 发放宣传手册:编写应急避险手册,包括各类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以及应急避险常识等内容,通过发放手册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应急避险知识。
4. 制作宣传视频:制作各类自然灾害的宣传视频,通过真实案例和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5. 举办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公众参与模拟灾害场景的应急演练活动,让大家亲身体验灾害来临时的紧急情况,提高应对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
三、宣传渠道
1.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渠道传播宣传信息,提高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社交媒体宣传:利用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宣传内容,吸引年轻人群的关注和参与。
3. 学校宣传:在学校开展应急避险宣传活动,通过课堂讲解、宣传板块、班级会议等形式传递宣传信息,加强青少年的应急避险意识。
4. 社区宣传:在社区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海报等宣传材料,让居民了解应急避险知识并参与相关训练。
四、宣传效果评估
1. 定期进行宣传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公众对宣传活动的反馈和意见。
2. 根据宣传效果评估结果,对宣传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以上的宣传方案,我们相信可以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应对能力,使大家能够在灾害来临时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应对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应急避险宣传方案 篇三
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知识宣传 【2】
一、大震预警
破坏性地震尤其是大地震发生之前,往往会出现短暂的地光、地声或者地颤动,它们在
告诉我们,地震快来了。这种宏观现象,叫做大震预警。
大震预警是地震对人类的最后示警。从人们感受到这些现象,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
灾害,大约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我们只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所
准备,又能保持头脑冷静,就可能抓住这黄金瞬间,成功的避震脱险。
二、伏而待定
强震袭来时,人类的居住特点和巨大的震力的作用使人在多数情况下很难成功逃离。应赶快就近蹲或趴在相对应安全的地方,待震后再迅速撤离到室外。这个做法被古人归纳为“伏而待定”。这一瞬间抉择的有效性已被现代历次中外大地震的减灾实践所证实。
三、伏而待定的要点
“伏而待定”应该“伏”在那里,又怎样“伏”呢?这里还有不少的道理。你一定要注意“伏”的地方、身体姿态和保护措施三个方面。
四、迅速找个“头盔”
地震时,要尽量用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是厚的书本等护住自己 的头、颈部,减轻上面掉下来物体的直接冲击。
五、徒手护头
地震到来时,如果实在来不及找到保护头、颈的合适物品,用手抱住头部也是个办法。
六、关闭明火
为了防止地震引发火灾,如有可能,要尽量抢时间熄灭煤气灶、炉灶、蜡烛等明火,能顺手关闭电、气、水等总开关就更好了。
七、迅速躲入相对安全的地方
要想在地震发生时能飞快地藏到相对安全的地点,平时就要多个心眼儿;留心自己的住房或工作、学习场所的建筑结构、家具摆放等;搞清哪里比较牢固,哪里比较容易形成“安全角”。
八、楼房避震
强震来临时,住楼房的人应就近躲避,可以选择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房屋,躲到内墙墙根、墙角或床、桌等相对坚固的家具下面。记住:靠窗的外墙因与大楼骨架的连接不很牢固,容易在地震摇晃下闪出,不是躲避的好地方。
九、跳楼危害大
地震发生时,一些人慌不择路跳楼逃命,这是错误的'!研究表明,人从二楼以上的楼层跳到下面的水泥地面,一定是非死即伤,万万使不得。还是保持镇定情绪,“伏而待定”为好!
十、高楼撤离
地震过后,为防范余震,应该有秩序地、迅速地从安全通道(即楼梯)撤出高楼,不要乘坐电梯。
十一、平房避震
住平房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避震,能跑就赶快跑出去。但要注意:地震时房子往往发生变形,门窗会打不开,同时由于地震的抛甩,人很难站立和行走,因此住平房也要做好躲的准备。
十二、教室避震
在学校上课时遇到地震,学生应就地躲避,地震过去后有教师指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记住:有秩序很重要!否则大家盲目乱跑,很可能因踩踏挤压而造成伤亡。
十三、校园避震
地震时正在室外的学生,要尽量到操场等开阔地方去,注意远离高层建筑、烟窗、高大古树等危险物体。
十四、商场避震
在商场、展会、地铁等公共场所遭遇地震,要尽量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避开玻璃橱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吊灯、电扇等危险物体。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秩序撤离。
十五、剧场避震
如果在体育馆、影剧院遭遇地震,最好的办法是护住头,蹲或趴到排椅下面。
十六、停驶车辆
驾驶员在碰到地震时,要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等危险地段,并把车停住。乘客千万不要跳车,应等地震过后再下车向开阔场地疏散。
十七、了解避难场所
平时应该多了解住宅和工作地点周围的环境,“侦察”好避震藏身的地点和撤离通道。如果政府已确定应急避难场所,一定要了解清楚。这样,在真正需要时就可以从容应对了。
十八、开阔地避震
开阔地是地震时的最好去处,但也要注意以下事项:应尽量避开拥挤的人流,以免因挤踏而受到伤害;一家人要集中在一起,注意照看好儿童和老人,避免走失。
十九、远离高大建筑物
发生强震时,许多东西都可能威胁生命,一定要注意提防。高大建筑物是来自空中的危险。高楼大厦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会在地震中变成“空中杀手”,躲开为秒。其他如立交桥、人行天桥、水塔、高烟窗等等,也都应该躲开。
二十、躲开危险物
除了高大建筑外,对一些在高处的危险物体,在避震时也是要“敬而远之”的,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高压线、广告牌及高耸的塔吊等等。
二一、山区须防滚石滑坡
山区发生地震时,容易引发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地震时要避开陡崖、山脚,以免被滚石、滑坡、泥石流所伤。
二二、其他危险场所
危房、危墙、狭窄的弄堂,建有女儿墙、高门脸的房屋,堆放的砖瓦木料等等,在地震时容易坍塌,对生命构成威胁,远离他们是明智之举。
二三、火场逃生
地震经常引发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当陷于火场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并遵循一套科学的方法,才能化险为夷。
二四、躲避有害气体
地震时遇到有毒、有害气体泄露,要保护好呼吸道,准确判断方向,朝上风方向转移。遇到易燃、易爆气体泄露,千万不要使用明火,不得开启电器开关并防止金属物的相互撞击。
二五、巧避滚石
如果在山地遭遇到大石块向你冲来,千万不要顺着它的方向和它“赛跑”,应拐弯离开。
二六、躲避海啸
2004年岁末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惨痛损失,人们永难忘怀。海边的人如果遭遇海啸或得到海啸预报,应对的办法就是尽快向内陆高处逃避。
二七、当心余震
一次强震后往往会有多次余震放生。如果处理不当,余震照样可以造成很大的伤亡和损失。因此,在紧急避震后不要急着返回住所,而应在避难场所安排好生活,安心等待政府的震情公告和救灾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