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西栅导游词【通用5篇】
乌镇西栅导游词 篇一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乌镇西栅!作为乌镇的一部分,西栅是乌镇最古老、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之一。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古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乌镇西栅的历史。西栅建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乌镇最早的商业中心,也是乌镇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古代,这里是一个繁荣的商贸集市,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艺人。如今,西栅依旧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是乌镇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
乌镇西栅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水乡建筑为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民居,它们依水而建,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尤其是沿着河道修建的街巷,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古代。除了民居,还有一些古老的庙宇和官署,它们见证了乌镇的历史变迁。
除了建筑,乌镇西栅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栅古戏台。这个古老的戏台是乌镇的文化象征之一,每年都会举行各种传统戏曲演出,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另外,还有一些传统工艺品展示馆,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传统手工艺人的技艺展示,亲手制作一些小工艺品。
当然,乌镇西栅的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这里有许多小吃摊位和餐馆,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南美食。尤其是乌镇的特色小吃“油糖糍粑”和“油面筋”,口感独特,令人垂涎欲滴。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保护乌镇西栅的环境。作为一个历史古镇,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它的原汁原味。请不要随意乱扔垃圾,保持地面整洁。同时,也请注意保护古建筑和文物,不要随意涂鸦或损坏。
感谢大家选择乌镇西栅作为旅游目的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欣赏到独特的建筑风格,品尝到美味的小吃。希望你们在乌镇西栅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乌镇西栅导游词 篇二
欢迎大家来到乌镇西栅!作为乌镇的一部分,西栅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个艺术之地。
乌镇西栅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在这里,你可以参观到许多艺术展览和活动。乌镇西栅艺术博览会是乌镇最重要的艺术盛事之一,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观众。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除了艺术博览会,乌镇西栅还有一些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这些工作室和画廊为当地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里,你可以与艺术家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技艺。
乌镇西栅的街头艺术也是一大亮点。你可以看到许多墙面上的壁画和雕塑,它们为整个古镇增添了一份艺术的气息。每个角落都隐藏着艺术的惊喜,让人流连忘返。
当然,乌镇西栅的艺术氛围也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中。你会发现许多小巷里都有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他们在这里创作出了许多独特的艺术作品。你还可以在街边的小餐馆里欣赏到一些现场音乐表演,享受美食和音乐的双重享受。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保护乌镇西栅的艺术环境。艺术是一种珍贵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它。请不要随意涂鸦或损坏艺术品,保持艺术作品的原貌。
感谢大家选择乌镇西栅作为旅游目的地。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品,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希望你们在乌镇西栅度过一个充满艺术的美好时光!
乌镇西栅导游词 篇三
篇一
西栅位于乌镇西大街,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并有公路直通江苏、苏州和桐乡市区,交通十分便利,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题不同,西栅打造的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
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西侧,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镇域面积71.19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鉴于乌镇有大量的经典明清建筑群尚待保护修复,乌镇古镇保护一期工程成功运作后,开始逐步更大更深层次地对二期西栅进行了规划,从2003年开始,启动省级重点项目乌镇古镇保护二期工程(西栅景区),投入十亿元巨资对乌镇西栅实施保护开发,保护工程实施范围近3.4平方公里,是东栅景区的3倍多。
二期西栅街区秉承“保护利用历史建筑,重塑历史街区功能”的理念,相对一期保护开发工程,二期西栅景区的保护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西栅景区占地3.4平方公里,纵横交叉河道9000多米,环境优美,而且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景区北部区域则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与一期工程的“观光型”景区相区别,二期则是一个中国罕有的“观光加休闲体验型”古镇景区,完美的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街区内的名胜古迹、手工作坊、经典展馆、民俗风情、休闲场所让人流连忘返,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泛光夜景气势磅礴。还有各类风格的民居特色客房和各种档次的度假酒店,多家设施齐全的会议中心和商务会馆,可供八百余人住宿;游客服务中心、观光车、观光船、水上巴士、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电子巡更、泛光照明、星级厕所和智能化旅游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整体上创建了一个食宿游购逐渐完备的新型古镇社区。
用“和谐”来形容西栅是最确切的。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乌镇西栅在西栅有许多“老底子”的东西——老街长达数公里、青石板路、屋子有一半挑在水上。有几样纯手工的东西可以一看一是手工制酱作坊,镇上的红烧菜系味道不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产自销的酱油的功劳。价格不便宜,一瓶普通酱油25元;二是生铁锅,系手工铸造。开价为99元的铁锅据说最受欢迎;三是蚕丝,益大丝号始创于光绪初年,游客可以亲手在老底子的缫丝机上操作。
夜幕降临时,喝着小酒,看对岸楼台上唱戏,或者到水边放几盏莲花灯,都会令人心醉。摄影爱好者千万别忘了带上三脚架。这里还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动。当时,女人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佑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到了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提灯走桥演化为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西栅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别,外壳是明清时期的,内有空调、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等,游人在古与今之间穿梭,享受着另一种“和谐”。西栅的古街上还“藏”着高级商务会馆、SPA养生馆、酒吧等最现代化的娱乐休憩场所。
乌镇西栅导游词 篇四
新年伊始,乌镇西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了。为了先睹为快,大年初一我们一家来到了西栅景区。
走过一条古色古香的蜡像街后,我们来到了一条形似元宝的湖,当然它就叫作元宝湖。摆渡过湖后,就算正式进入了景区。
沿着古老的建筑,踩着青色的的石阶,我们追随着一个个古老的足迹.突然一阵阵渲闹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铁锅制作工坊,迎面看到的是一只巨大的铁锅,号称天下第一锅.再进去就看到了冶炼铁锅的现场.只见师傅们先把生铁溶化成液体,然后用勺子把铁水拿出来倒入做铁锅的模具.一眨眼,铁锅就做成了。这样的铁锅在景区售价99元,真是价格不匪。
接着我们参观了许多会馆,其中有二个会馆最让我记忆深刻.第一个是三寸金莲馆.在那里我了解到,女人缠脚起源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到清朝时发展到了疯狂的地步,朝廷下令也禁不住.女人小脚满足了当时男人的一种畸形的审美观,认为女人脚越小越美.女孩从五岁开始缠脚,八岁结束.而女孩为了这一双小脚要付出多少泪水,真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第二个是茅盾会馆,在那里我知道了文学家沈雁冰取笔名为茅盾的由来,而最让我感动的是茅盾先生在临终时还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为茅盾先生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
白莲塔,乌大将军庙,月老庙…….太多的古迹融入在西栅,只有亲身游历一番,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
乌镇西栅导游词 篇五
篇三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
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