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4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篇一
标题:认识毫米——一起探索长度单位的奥秘
导语:本课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正确使用毫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将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转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毫米的概念,能够使用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将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转换。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使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让学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毫米来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将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转换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 知识讲解: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毫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 练习活动:让学生自行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4. 教师辅助: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纠正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5. 讲解转换: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讲解如何将毫米转换为其他长度单位。
6. 拓展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梳理所学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
1. 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发学生对测量长度的思考。
2. 示范引导法: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 任务型学习法:通过让学生自己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毫米转换为其他长度单位的方法。
5.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并能够熟练使用毫米进行测量和转换。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周围的长度单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希望本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篇二
标题:毫米,探索小小世界的奥秘
导语:本课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正确使用毫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将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转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毫米的概念,能够使用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将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转换。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使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让学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毫米来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将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转换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 知识讲解: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毫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 练习活动:让学生自行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4. 教师辅助: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纠正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5. 讲解转换: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讲解如何将毫米转换为其他长度单位。
6. 拓展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梳理所学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
1. 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发学生对测量长度的思考。
2. 示范引导法: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 任务型学习法:通过让学生自己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毫米转换为其他长度单位的方法。
5.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并能够熟练使用毫米进行测量和转换。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周围的长度单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希望本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篇三
标题:《毫米的认识——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导语: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毫米的定义和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实践,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准确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学习毫米的定义和标志,并能正确辨认毫米刻度。
b. 掌握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示范和让学生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技能。
b.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测量结果,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a.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思考能力,提高对实际物体的关注度。
b. 引导学生尊重和珍惜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准确性和责任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a. 学习毫米的定义和标志,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b.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测量准确性。
2. 教学难点:
a. 帮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将其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
b.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注意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a. 准备一些具有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橡皮等,让学生观察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学习毫米的定义和标志:
a. 展示一个毫米标尺,解释毫米的定义和标志。
b. 让学生观察标尺上的刻度,理解毫米的划分方法。
3.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a. 示范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b.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帮助和提问。
c.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正确的操作。
4. 观察和分析测量结果:
a. 让学生观察自己测量的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小结与拓展:
a.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毫米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b.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与毫米相关的题目。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示范和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并培养了测量长度的基本技能。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然而,在测量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不准确和不可靠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下节课中,将继续进行尺子测量的练习,并加强对测量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篇四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二、说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习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三、说学法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1、合作交流法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习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2、动手操作法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
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1、认识毫米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体会1毫米的长度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3、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五教学效果预估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