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优质3篇)
最新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篇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问题备受关注。为了规范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最新的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于近日出台。
该暂行办法明确了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原则和程序,旨在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首先,该暂行办法强调了国有资产处置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地方行政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必须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确保处置行为公平公正,保护各方利益。其次,该暂行办法规定了国有资产处置的程序和要求。地方行政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必须按照合法程序,依法取得处置权,确保国有资产处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该暂行办法要求地方行政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核,确保处置行为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最后,该暂行办法还对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督和责任追究进行了明确。地方行政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必须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处置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同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处置行为,地方行政单位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法律后果。
这一最新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率。通过明确原则和程序,保障公平公正,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可以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同时,该暂行办法的出台也为地方行政单位提供了操作指南和法律依据,有助于提升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最新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篇二
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新的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近日出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一暂行办法明确了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原则和程序,旨在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首先,该暂行办法强调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重要性。地方行政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必须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确保处置行为的公平和公正,保护各方利益。其次,该暂行办法规定了国有资产处置的程序和要求。地方行政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必须按照合法程序,依法取得处置权,确保国有资产处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该暂行办法要求地方行政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核,确保处置行为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最后,该暂行办法还明确了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地方行政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必须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处置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同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处置行为,地方行政单位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法律后果。
这一最新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对于规范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原则和程序,保障公平公正,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可以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同时,该暂行办法的出台也为地方行政单位提供了操作指南和法律依据,有助于提升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然而,这一暂行办法的实施还需要各级地方行政单位的积极配合和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长远目标。
最新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篇三
最新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最新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全文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地方各级党的机关、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统称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转移或核销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转让、有偿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
第四条 地方财政部门是地方政府负责资产处置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制度建设、处置审批及监督检查等管理工作。
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将资产处置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有关单位应当完成所交给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向财政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的完成情况。
第二章 管理规定
第五条 资产处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二)厉行勤俭节约;
(三)公开、公平、公正;
(四)与资产配置、使用相结合。
第六条 地方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
(三)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四)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转移的资产;
(五)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六)已超过使用年限无需继续使用的资产;
(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需处置资产应当产权清晰,权属关系不明或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需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
第八条 资产处置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履行审批手续的,不得处置。
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是编制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依据。
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和处置交易凭证,是单位进行相关资产和会计账务处理、相关部门办理资产产权变更和登记手续的依据。
第九条 地方行政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等管理手段,及时准确反映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和处置收入情况。
第十条 地方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集中处置管理制度,对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统一处置。
对地方行政单位重要事项及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而临时购置的资产,实行统一处置。
第十一条 地方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处置流程,规范处置行为。
第十二条 地方行政单位通过无偿转让和置换取得的资产,应当符合资产配置标准,与其工作职责和人员编制情况相符。
通过无偿转让和置换取得办公用房的,应当执行新建办公用房各项标准,不得以未使用政府预算建设资金、资产整合等名义规避审批。
第十三条 涉密资产处置应当符合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无偿转让
第十四条 无偿转让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以无偿的方式转移资产产权的处置行为。
第十五条 地方行政单位申请无偿转让资产,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资产清单、权属证明和价值凭证;
(二)接收单位同类资产存量情况;
(三)因单位划转撤并而移交资产的,需提供划转撤并批文以及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清查等相关报告;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六条 地方行政单位原则上不得向下级政府有关单位配发或调拨资产,确因工作需要配发或调拨的,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资产购置经费渠道合法合规,无下级财政配套资金的要求;
(二)下级单位接收资产符合配备标准和相关编制要求;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
向下级政府有关单位配发或调拨资产,应同时告知接受单位同级财政部门。
第四章 有偿转让和置换
第十七条 有偿转让是指转移资产产权并取得相应收益的处置行为。
第十八条 置换是指行政单位与其他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为主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第十九条 资产有偿转让或置换,应当经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
第二十条 有偿转让原则上应当以拍卖、公开招标等方式处置。不适合拍卖、公开招标或经公开征集只有一个意向受让方的,经批准,可以以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
采取拍卖和公开招标方式有偿转让资产的,应当将资产处置公告刊登在公开媒介,披露有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 涉及房屋征收的资产置换,应当确保单位工作正常开展,征收补偿应当达到国家或当地政府规定的补偿标准。
第二十二条 地方行政单位申请有偿转让或置换资产,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资产清单、权属证明、价值凭证、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及单位同类资产情况;
(二)拟采用协议转让方式处置的,应提供转让意向书;
(三)拟采用置换方式处置的,应提供当地政府或部门的会议纪要、置换意向书;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章 报废和报损
第二十三条 报废是指对达到使用年限,经技术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核销的处置行为。
国家或行业对资产报废有技术要求的,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
第二十四条 达到国家和地方更新标准,但仍可以继续使用的资产,不得报废。
第二十五条 车辆、电器电子产品、危险品报废处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报损是指对发生呆账或非正常损失的资产进行产权核销的处置行为。资产报损分为货币性资产报损和非货币性资产报损。
第二十七条 资产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报损:
(一)债务人已依法破产或者死亡(含依法宣告死亡)的,根据法律规定其清算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二)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失的;
(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报损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 资产报损前,应当通过公告、诉讼等方式向债务人、担保人或责任人追索。
地方行政单位应当对报损的资产备查登记,实行“账销案存”的方式管理,对已批准核销的资产损失,单位仍有追偿的权利和义务,对“账销案存”资产清理和追索收回的资产,应当及时入账,货币性资产上缴国库。
第二十九条 地方行政单位申请报废、报损,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资产清单、价值凭证和权属证明;
(二)因技术原因报废的,应当提供相关技术鉴定;
(三)债务人已依法破产的,应当提供人民法院裁定书及财产清算报告;
(四)债务人死亡(宣告死亡)的,应当提供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查的法律文书;
(五)涉及诉讼的,应当提供人民法院判决书或裁定书等;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失的,应当提供相关案件证明材料、责任认定报告和赔偿情况;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六章 收入管理
第三十条 资产处置收入包括有偿转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征收补偿收入、保险理赔收入以及处置资产取得的其他收入。
有偿转让收入包含出售收入和出让收入。
第三十一条 资产处置收入应当纳入公共预算管理,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有关规定上缴国库。
第三十二条 资产处置收入上缴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科目。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资产处置监督工作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三十四条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外,地方行政单位应当实行资产处
置内部公示制度。第三十五条 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下列行为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一)未经批准擅自处置的;
(二)在处置过程中弄虚作假,人为造成资产损失的;
(三)对已获准处置资产不进行处置,继续留用的;
(四)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资产处置收入的;
(五)其他违法、违规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列为行政编制并接受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依照本办法执行。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地方行政单位在建工程、罚没资产处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地方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及上级财政部门有关资产处置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地区和本级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管理制度,并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