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最新3篇)
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 篇一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建立健全的现金管理制度,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合理和高效使用。现金管理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体系,涵盖了现金的收入、支付、储备、监督等各个环节。下面将从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必要的。一方面,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需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资金的合法、合规和有效使用。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通常面临大量的现金收入和支付,现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现金收入、支付、储备和监督等方面。在现金收入方面,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收款流程,明确收款人员、收款方式和收款时间等要求,确保收款的真实、准确和及时性。在现金支付方面,事业单位应建立支付审批制度,明确支付的权限和程序,并对支付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在现金储备方面,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现金的储备量,并定期进行现金盘点和核对,确保现金的安全和完整性。在现金监督方面,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现金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防止现金的滥用和挪用。
最后,事业单位在实施现金管理制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制度的完善和落地。制度的完善包括制度的内容、流程和操作细节等方面,要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制度的落地包括对制度的宣贯和培训,以及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其次,要注重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现金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事业单位应积极推动现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果。最后,要注重制度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事业单位的运行环境和需求会不断变化,现金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和挑战。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现金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和监督,以确保现金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 篇三
2016年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6年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制度全文内容,敬请大家前来阅读,仅供大家参考。
包括(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即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等;(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概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规定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原则和财政运行机制,明确事业单位收支范围及权限的一系列制度。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1.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这是指其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这种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变得比较复杂。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源,需要有不同的财务制度加以管理。
2.管理目的的服务性。这是指财务管理要从财力上支持符合规章制度的管理活动开支,这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责无旁贷的义务。
3.管理程序的严密性。严密性指的是财务管理必须坚决维护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使用合法的手段和工具。
4.资金使用的节约性。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应该节约使用每一笔资金,反对铺张浪费。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2.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
3.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1.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2.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
3.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一)预算管理的含义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二)预算的编制
事业单位参考前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
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
事业单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一般不予调整。但是,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非财政补助收入部分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三、事业单位收入管理
(一)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有:
1.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
2.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3.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4.经营收入,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5.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6.其他收入,即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二)事业单位收入管理
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四、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一)事业单位支出的范围
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1.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门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2.经营支出,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3.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4.上缴上级支出,即实行收入上缴办法的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定额或者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二)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1.事业单位在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不能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2.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3.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4.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5.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责令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