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经典6篇】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在读完《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本书之后,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通过对教育的种种方面进行探讨和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其次,好的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优点和特长。好的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只有注重个性化培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再次,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注重实践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最后,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好成绩,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好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好的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很高兴,寒假前学校配发了这么一本的好书。拿到这本书,真想一口气读完。但因里面值得研究的知识太多,不得不细嚼慢咽。真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学习的好书。
本书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当下学校教育,从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点着手,展开了对学校教育的各个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教师、教学、学校和校长六个关键词的哲学解读,阐发学校教育理念,进而展现好的学校教育的图景。
该书序中说,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心灵的、长久地留存在我们记忆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但在我们的班级制授课的教育体制下,又是很难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去解决这对矛盾。
给我体会最深是第二章节,使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幸福的根本在于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理想的学生的基本状态:
1、开阔的视野,
2、充分的锻炼(培养个人的才能,发掘自我潜能,培育个性,养成脚踏实地的作风。我觉得还可以添加:培养意志力、在身体的运用当中了解自己、获得挥洒体力的甜蜜感),
3、相互的激励。
始终在学习中,在活泼的成长的状态之中(涌动着的活生生的精气神)。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向学的生命。
那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唤起学生的向学之心呢?我觉得学校正是因为有了学生,学校变成了一所生动的学校,让一堆房子变成了活生生的,富于朝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主要提出学校的教育不止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生气勃勃,永远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学校教育的好坏不止是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培养出的孩子是否朝气蓬勃。如若你让孩子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那么孩子的学习也是疲惫的,老师的教也是徒劳的。
向学之心的唤起首先需要学生的自我肯定,积极的自我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调动自我潜能朝向学习。话又说回来,我们还是要用赏识的办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先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才能向学,乐学。学生是活生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因此学生的向学之心还得需要学生的个人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也要有向学之心,自己先学习,不断的去学习,才能给学生更新鲜的知识,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其次作为老师还要在课堂上不断的摸索,仔细的备课,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的门径,让学生对这节课发自内心的想听,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收获学习的成功。当学生告诉我学习的状态越来越好,能享受学习,并投入地学习,人也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我意识到理想的教育状态可以成为现实,我知道老师的教育观深深影响并改变了学生。
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成为引导学生向学的这么一位教师,这样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命、面对人生。成为向学的生命!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这段时间我略读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这是一本教育哲学的读本,这本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真的是一本值得教师认真学习的书。
这本书好的原因在于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而且也是家长,更直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有益的方法。本书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其提
到“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的心灵。无为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的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亲身体验中自醒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升华和认识的飞。
客观地说,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学业上都能达到同样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他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过程之中,都能显示出积极的生命状态,内心被集火,生命被点燃,每天都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状态,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努力促成学生向学,培养学生的自信。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偶然的机会,有幸读到刘铁芳的《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让我在寒冷的冬天什么感到无比的充实。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刘铁芳在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书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
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方法可是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时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中考压力,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之后隐藏的无助与孤单,为什么有时候看到这些学生都会觉得厌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压迫下,我们有点无奈的把学生成绩优秀作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标尺,所以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就把他们教成聪明非凡。
所以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如果古人都能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今天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坚持不要只为成绩而去工作!
读了这本书后,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感触颇深,用选取书中我最喜欢的话来阐明我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也是我为之奋斗的方向,我想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达到的本质。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什么是好的教育》,作者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时评家,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本书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乡村教育现代化三个方面从国家大政方针上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笔锋犀利,切中教育时弊,对应试教育弊端、高考指挥棒问题、劳动、艺、体教育边缘化、后疫情时代重新定义在线教育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后受益匪浅,下面我从“基础教育现代化”谈谈我心中的好教育:
在我的心中,“好教育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义务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教育,而非面对少数优生的教育。克服基础教育的金字塔结构(高分在塔尖,中低分在下)唯分数论的等级思维,扭转只见分数不见人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五唯”诟病,坚守教育初心,坚守办学方向之正,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有教育情怀、有担当精神的气象万千的教师团队,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艺、体走班选课,课堂主渠道、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上持续用功发力,面向全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张扬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朝着自己最强的一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学生既享受当下的幸福,又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幸福奠基。
在我的心中,“好教育就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就是唤醒和点燃,我们要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创造,让教师在被尊重的氛围中获得自身价值的认同,进而迸发教育激情,以尊重传递尊重,以个性培育个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近课堂,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在一次次的思想交锋、思维碰撞中,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绽放的学堂,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把项目学习、主题研究交给学生,从项目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的计划实施及小组分工等,都由学生自己做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料收集、调查访谈中经历主题项目学习的过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和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我的心中,书香校园应成为好教育的重要指标。学校有开放的图书馆,书籍触手可及。首先校长是一个阅读实践者,以自身的阅读引领教师读书,让教师在深阅读和广阅读中积淀理论素养,深刻把握学科规律和本质,理解好教育的真谛,涵养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以教师的阅读引领学生、家长的阅读,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让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成为常态,让诵读经典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让孩子们走出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终身阅读的兴趣、习惯、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让教育因阅读而厚重。
在我的心中,好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后疫情时代,合理定位在线教育、营造教育新生态已成为教育人的共识。我们要在已有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法,通过资源共享,突破师资的薄弱。一是筛选名师线上优秀课程资源与本校微课资源合理整合,课前推送资源包,辅以任务单驱动,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生态,让自主学习、个性化、私人订制式辅导、家校合作指导学习等真实发生,让优质资源普惠每个学生成为教育新常态,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本领,以应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挑战;二是生命教育,回归育人本源。新冠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规则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要牢固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理念,通过多元课程开发、课堂主渠道渗透、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运动习惯,懂得生命的意义,敬畏自然,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好教育内涵丰富,特色学校的打造任重道远,我们会在追求好教育的路上,不功力,不浮躁,在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变革上持续用功发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回应家长对好教育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