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反思和总结(优质6篇)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反思和总结 篇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然而,我们也需要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
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或在线教学平台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而在教授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在线阅读和讨论与文学作品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平衡和掌控。虽然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活动带来许多便利和创新,但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也可能造成教学内容的空洞化和教学过程的机械化。因此,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需要注意平衡。例如,在进行在线讨论时,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表面性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掌控好信息技术的使用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其他教学资源和方式。
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或个性化学习软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安排。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为了确保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教师需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注意平衡和掌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反思和总结 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它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效果。虽然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活动带来许多便利和创新,但仅仅是应用了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就会有所提升。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进行在线讨论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表面性的交流。只有真正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我们需要总结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教育敏感性和教学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面临技术故障、网络不稳定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能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
最后,我们需要反思和总结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例如,在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安排。只有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我们需要关注教学效果的提升、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反思和总结 篇三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反思和总结 篇四
12月23-24日,在市二小举行了“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说课、讲课活动。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有21人,分别来自各个“汉之星”的实验学校。年龄结构年轻化,参赛教师都富有活力与创造力,在活动中表现出了自己良好的一面。从整体上来看,在以下方面做的较好。
1、能突出“说课”的特点。一直以来,老师们对于“说课”与“说教材”概念模糊,关注点出现偏颇。这次的说课,参赛教师都能对“说课”这一形式有清晰的认识,说课的环节也符合要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使听者对一节课的设计一目了然。
2、关注对教材的研读。在说课时,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能深入对教材进行研读。特别是有的老师不仅着眼本课的教材,还能一点带面,纵横研读,找出本册教材,甚至其他册教材与之想关的内容,找出联系点,发现不同侧重点。使之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做到“胸中有丘壑、笔下有乾坤”。
3、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本次活动中,明显的感觉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仅关注的是所要教
授的知识内容,还能把学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设计一些说话练习、仿写练习等,把学与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4、课堂增量意识强。增量阅读进行到今天,增量的意识已深深影响着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参赛老师都有适度增量的意识,每位老师都力争在一课时与汉之星结合,完成要学的内容,有的还在学完后进行一篇同主题短文的增量阅读,进行了阅读的拓展与延伸。课堂的增量意识使课堂更高效。
从本次活动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1、汉之星的运用受限制。一些老师对汉之星的相关知识及运用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对汉之星的运用受限,仅仅能让学生对某些生字进行编码、查一些文中不懂的词义。(
2、汉之星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不够。在教学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于“汉之星教学平台及系统”如何与语文教学结合研究的不够,把汉之星的运用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不能发挥其助推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的作用。
建议:
1、端正思想认识。对于实施“汉之星与语文教学结合实验”的一些单位及老师还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其实际意义,行动上有所落后。因此,还需要参与实验的学校及教师认真研究汉之星系统,发现其对语文教学的帮助点,对汉字传承的作用,认真进行此次实验。
2、寻找结合点及结合途径。在端正认识的基础上,各实验学校及教师要根据汉之星的特点,找出它能与语文教学结合的一些“点”,然后研究“这些点”在教学中怎样能服务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如何设计能使汉之星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不同的年级,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哪些不同的要求。
只有参与此项实验的教师沉下心去,研透“汉之星教学平台及系统”,找到了与语文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学生受益,使汉字传承多一条渠道。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反思和总结 篇五
新课改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次培训中提供了多种教学工具的使用课程,如word、ppt、excel、电子白板等工具。
根据培训结果,可知自己在计算机与教学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计算机的灵活运用方面还不够好。信息技术如果运用的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大学生的接收量。
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还算比较齐全,信息化环境、信息化资源库等方面都比较丰富,也给学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坏境。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多使用多媒体来展示,给学生视觉冲击。偶尔也让学生自己在电子白板上面做练习与答题。备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备好课很重要。备教材与学材。教材是备课的资源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网络、报刊、书籍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学标准和三维目标,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要善于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学材。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挑战:有可能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方面会遇到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途径:遇到不懂得向前辈请教,或者上网通过查资料看视频进行自学。其次,还有不太会的可以去参加计算机培训。再次,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反思和总结 篇六
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应用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应用效益,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与孜孜追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前者是指善于发现不断出现的、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促进作用的、新的技术硬件、软件、平台等,并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后者重点在应用创新,指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成熟技术的潜力,借助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通过应用创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学创新的实现。要提高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此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学校,更为务实。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创新不是“标新”,也不是“翻新”,不是为“创”而“创”,为“新”而“新”。我们常说:技术搭台,教学唱戏。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节课:小学二年级学生利用Moodle平台进行学习。教师为了突出新技术应用,一节课的绝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安排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学生学习基本是点鼠标。其间,教师还安排了让学生在论坛区进行文字交互。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输入汉字明显吃力,速度慢。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在所学学科知识和能力上,只是关注在哪儿找到链接去点击,点击能不能打开新界面,打开的新界面是什么样的,按哪几个键就能输入自己想输入的汉字……这样的应用创新,就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倒反影响了学生学习。
应用创新也要富有学科特征。考查一节好的应用创新课,首先要从学科角度看是不是一节好课,然后再看技术应用创新从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教”与“学”,是怎样促进的,采用了哪些既巧妙又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有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分数”就是这样。教师把电视台里的公益广告做为教学资源,录下并剪辑了八个孩子分一块蛋糕的视频。视频片中,当八个孩子平均分完蛋糕时,来了第九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把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给他。教师问学生:来的孩子吃了多少?课堂寂静了十秒钟左右,突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十六分之一。“认识分数”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在这节课的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教师就这样创造性地应用常见的广告视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有了认识,并且是自主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能力。
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技术,但还是以陈旧的教学思维组织教学,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不能叫创新。我们教师还是要问一下自己:这样的技术应用创新,符合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了“教”还是促进了“学”,抑或兼而有之?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那些被实践证明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转化,成为常态的新的发展水平。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多年前开始尝试应用时,就是当时的“创新”,发展到现在,广大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课堂也已经是普及应用的“常态”了。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实验(非常态教学)——普及(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换句话说,能够转化为常态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有效的应用创新。
听过一节低年级小学生在计算机上应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学习的课。在课上,学生显得吃力,有意注意主要放到计算机操作、图形、颜色和文本上,对思维主题及扩展的注意,倒反被冲淡了很多。这节课给人的印象就是为画图而画图。教师课后反思,得出自己的看法:低年级小学生因受思维发展水平所限,用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不合适,教师绘制指导的困难较大,效果不好,至少在这个年段,很难转化为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而用纸绘,情况则好得多。
作为常态课中的应用创新,要有可以观察到的呈现形式,即“创新点”。创新点可以在整节课上呈现出来,如在Moodle平台上组织教学;也可以呈现为技术工具的创新、应用方式的创新、成熟技术的应用创新等,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而真正的创新点,应该是明确为提高教学质量效益服务的,是能够促进教学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