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实用3篇)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在小学五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我充分发挥了作为班主任的职责,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一学年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我的教学水平。
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我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改善,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我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和善待他人。我还组织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遵守。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对一些道德问题的态度比较消极。有些学生在班级中存在着欺负同学、不尊重老师等不良行为,这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其次,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我在教学中无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们,这对他们的道德素养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首先,我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和座谈会,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其次,我会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我也会积极争取学校的资源,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五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在小学五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努力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首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通过讲述一些道德榜样的故事和事例,我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激发他们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我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班级管理上,我建立了一套明确的班规班纪制度,让学生们自觉遵守,并及时进行奖惩,促使他们形成自律的行为习惯。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我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我还开展了一些互帮互助的活动,让学生们学会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些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对一些道德问题的态度比较消极。有些学生在班级中存在着争吵、打架等不良行为,这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个别化辅导和指导,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首先,我会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讲述更多的道德榜样的故事和事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其次,我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提供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指导。同时,我会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总之,小学五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篇三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就算追也追不到,回眸过去这段时间的成果,一定承载着我们许多的心血和汗水,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总结了。到底应如何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教学方法及措施:
1、明确了课程性质,全面把握了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的把握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了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2、让品德教育回归了生活,突出了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感受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了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了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形成有价值的观点。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创设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了怎样生活、感悟生活。
二、评价方法
1、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三、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