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个人培训总结(精简3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个人培训总结 篇一
在这次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个人培训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和听取专家的讲座,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如何教授和引导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我了解到新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品德教育往往只是片面地灌输道德规范,而缺乏实践和体验。而新课程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社会实践来学习和发展品德。这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亲身参与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品德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我学到了如何设计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培训中,我们参观了一所实施新课程的学校,他们采取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他们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还有他们开展了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共同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品德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我需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培训中,我们听取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他们强调了个人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他们说,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示范,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这让我深思,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做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通过这次个人培训,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经验。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个人培训总结 篇二
这次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个人培训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和听取专家的讲座,我对这门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如何更好地教授和引导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我认识到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的发展往往只注重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培养。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公民。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培养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成为有思想和道德的人。
其次,我学到了如何设计和组织有趣和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培训中,我们分享了很多教学案例和经验。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还有通过讨论和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理解不同的意见。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最后,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培训中,我们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和教学资源,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引导。
通过这次个人培训,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经验。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个人培训总结 篇三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个人培训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价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个人培训总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今年有幸成为思品工作室的一员,为了在教学中能不断以课标的要求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呈现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全体工作室成员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通过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我明白了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 3。活动性。其中“活动性”提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班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反对过去那种程式化、教条化的做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既注重规范又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均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在开放中搞活。
品德与社会课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价值。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课程。教育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制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和感受,这样,教学与过程才能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
总之,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感
觉自己心里更有底气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把新课标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