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实用3篇】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一
在初三上册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元素用符号表示,化合物用化学式表示。
2.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物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可以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
3. 反应和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转变过程,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中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4.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指的是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的速度。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5. 酸和碱:酸具有酸味和酸性,能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碱具有苦味和碱性,能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在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摩尔比需要满足化学方程式的要求。
7.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特点,能够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具有不同的性质,能够形成阴离子或共价键。
8. 金属的性质:金属具有导电性、热导性和延展性等特点。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数。
9. 非金属的性质:非金属具有不同的性质,包括导电性较差、热导性较差和易与金属发生反应等。
10. 金属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金属具有氧化性,能够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金属在化学反应中也具有还原性,能够接受电子形成金属原子。
通过对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复习和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二
在初三上册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的速度。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2.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反应物消失的速度或生成物增加的速度来表示。反应速率可以用物质的摩尔浓度变化和时间的关系来计算。
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在化学平衡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速率相等。
4.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平衡常数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摩尔比来计算。
5. 反应热: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反应热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或计算得到。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在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摩尔比需要满足化学方程式的要求。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反应指物质获得电子。
8.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包括电池、电解和金属的腐蚀等。
通过对这些化学反应相关的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复习和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三
【#初三# 导语】初中,是中学阶段的初级阶段,初级中学一般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学,是向高级中学过渡的一个阶段,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
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2)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氯酸钾--(加入)二氧化锰(并加热)-→氯化钾+氧气(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是基本反应类型
(2)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装药品
(3)定:固定试管
(4)点:点燃酒精灯
(5)收:收集氧气(利用排水法)
(6)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4)试管内的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刚产生气泡不能立即收集。【这时产生的气泡是试管和导管内排出的空气。如果收集,则收集的气体(氧气)不纯】
(6)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的粉末进入导管,使水槽中的水变红】
(7)实验完毕后,要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六、氧气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空气中约含21%的氧气,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第一种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气态空气变为液态。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在-196℃的情况下,液态氮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通常我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第二种制法: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分别约占空气体积的4/5和1/5。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二、空气中氧气百分含量测定实验
1.实验原理——燃烧法:
利用可燃物——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而无气体生成,因而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进而通过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红磷燃烧停止,慢慢白烟消失,等瓶内恢复到常温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1)红磷燃烧时发黄白光,放热并产生大量的白烟。(2)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水的体积约等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剩余气体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的性质。
三、空气污染及其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和烟尘。
2.危害:
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
②影响作物的生长;
③破坏生态平衡;
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改善环境状况;
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日报质量:空气日报质量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
【奇妙的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
用途:灭火,温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跟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CO2+H2O=H2CO3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又变为紫色
②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O2)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CO2+2NaOH=Na2CO3+H2O(无明显现象)
③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