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总结(最新3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总结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呈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自转和地球自身的引力等因素,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椭球体,而是稍微扁平的椭球体。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和现象都是基于地球的形状和尺度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
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系统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陆地圈和生物圈四个系统。大气圈是围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体和水蒸气。水圈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陆地圈是地球上的陆地表面,包括大陆、岛屿、山脉、高原、平原等。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居住地,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三、地球上的气候和气象
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包括气温、降水、风向和风速等。气象是研究气候的基础,通过观测和分析天气现象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四、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化等方面。农业是指人们通过耕种、养殖等方式获取食物和农产品。工业是指人们通过加工原材料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交通是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五、地球上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干旱等。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救援措施。
六、地球上的环境保护
地球上的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资源,以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措施。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总结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和模拟模型等。实地调查是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资料来获取地理信息。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操作和控制变量来模拟地理现象和过程。统计分析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来发现地理规律和趋势。模拟模型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地理系统和预测未来的变化。
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地理信息管理和分析系统,可以用于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提供支持。
三、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是地理信息的图形表达方式。地图的制作需要通过测量、绘制和编辑等步骤来完成。地图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地理要素的分布等信息。
四、人口与经济地理
人口与经济地理是研究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的地理学分支。人口分布研究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等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活动研究人们通过生产、分配和消费来满足自身需求和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
五、城市与乡村地理
城市与乡村地理是研究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地理学分支。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和城市化过程等。乡村地理研究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
六、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对全球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是当前全球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解决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和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总结 篇三
【#高一# 导语】说到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是©为你推荐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帮到你。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环境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
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