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悟总结(实用3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悟总结 篇一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感悟和总结。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理论,而通过实践活动,我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并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例如,在社会调查的实践中,我学到了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访谈和观察,以及如何分析和整理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社会学这门学科,也提升了我的实践能力。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了分工合作和有效沟通。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只有合理利用这些优势,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培养了一种团队精神。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常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何提出创新的想法和方法。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我不仅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努力去改进和提升。实践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并更加了解了自己。这些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成为我宝贵的财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悟总结 篇二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给予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收获。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感悟和总结。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亲身感受到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例如,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时,我看到了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这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这种关注和意识不仅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愿望。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常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何提出创新的想法和方法。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了我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了分工合作和有效沟通。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只有合理利用这些优势,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一种团队精神。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我不仅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努力去改进和提升。实践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我关注到了社会问题,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并更加了解了自己。这些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成为我宝贵的财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悟总结 篇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悟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悟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性学习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参与性的实践学习,“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这样,我们可以在顺应新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上选择两条线:一条是社区服务线,可以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了适合该年级段学生的社区服务实践项目,并规定了各年级段每个学生所必须完成的社区服务总时数,作为衡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重要指标念,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发展为宗旨而设置的新课程。另一条是学校主题活动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线,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段可以安排以教师为主导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年级段可以安排了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统一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应用设计活动,高年级段可以安排了学生自主小课题研究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次的不同程度的探究性学习、实际应用设计学习和社会考察学习,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活动的初步能力,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低中年级的主题实践活动内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的要求,紧紧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来组织,以避免内容组织的随意性。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名副其实的研究学习,使这一新课程顺利展开,并取得实效呢?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个转变
“我爱家乡”——源于生活的理念
湖塘是纺织之乡,很多学生的家中有纺织业,周围的亲戚家也有,而且湖塘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抓住这一地域优势,可以选择“我爱家乡”为中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主题,这也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
会生活这一宗旨。虽然中年级孩子年龄小,对家乡的过去不甚了了;虽然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对路旁那历经世纪风雨的老房子往往熟视无睹。但是“家乡”就在他们身边,是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是他们上学路过的地方,是爷爷奶奶唠叨的家常,是爸爸妈妈关心的话题。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心底早悄悄埋下了家乡情结。“我爱家乡”的主题倡议似一声春笛轻轻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吹开了他们的心底之花,激起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家乡,一探究竟的愿望。“我爱家乡”的研究主题,水到渠成地为孩子们所接受并付之于行动。
“我是一名小导游”——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课程注重活动生成过程而不注重结果。这样,这项学习活动就摆脱了分数和功利性的束缚,使得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给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过:“创造千千万万,关键在一问。”有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才有收获。敢于质疑、勤于质疑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究学习。如果说创新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质疑就是自主学习的基石。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于是,我们在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就把“问”作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问路石”,进行了探索。
“假如你是一个外乡人,来到湖塘想了解些什么?”这一大胆的设问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为学生探究家乡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是一名小导游,如何向别人介绍你的家乡呢?”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激发了孩子们主动参与的欲望,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相信各种奇思妙想会如喷泉般涌出。
“我是一个小专家”——教师的角色变化
满天繁星,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星辰;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学子无数,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所以,教育绝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演绎教材,机械地传承知识,必须具备创造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自由舞台。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我爱家乡”的主题研究活动中,老师有时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有时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有时甚至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从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是问他们该怎么办,让他
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甚至是争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师总是尽量让学生明白一点,“你才是研究咱们湖塘的专家”。遇到问题,你可以请教别人,但谁也不能代替你。”第二步活动中,孩子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在“我爱家乡”的大主题下,又可以拟出了子课题。这些子课题有“湖塘的历史变迁”、“大家族”、“老街古建筑”、“湖塘的人文精神”等。根据同趣分组的原则,每一个孩子都选择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小组请指导老师,写聘书,走街串巷访问,读书阅报上网搜集资料。这些活动,他们都是尽力独立完成。虽然有时走弯路,但是他们兴趣盎然,蠢蠢欲动,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我是一个小专家。”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多少自信和自豪。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关注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课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民主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兴趣,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2、教师是参考学材组织学生活动,而不是教学生用书或教学生活动。
本学材是教师组织活动时的一个参考,教师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不要受学材的框架的约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要重视活动的自主性,鼓励形式多样性。
3、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有些活动还可以向纵深方向不断延伸和扩展,甚至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4、不要用同一个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
本课程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或以等级评分的方法去评定学生的表现,会就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达不到评价的发展功能。本课程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只要学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
总之在确定了主题,让他们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做有时候并不尽人意,不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这是由于我们没有起到老师的监督、参与和指导作用而产生的。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帮助解决立项后的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人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储备的阶段,这时的老师,则应“退居二线”了,在幕后提高同学们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对此,我总结出几条经验:
第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又使学生们少走弯路,可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的享受成功。
第二、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结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互评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式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帮助。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确实向老师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动”,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一句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重要特征,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