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在哪一天离地球最远【精选3篇】
太阳在哪一天离地球最远 篇一
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供应者,它的位置和距离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而发生变化。那么太阳在哪一天离地球最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完全的圆形。这就意味着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而是会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定律,地球离太阳最远的点被称为远日点,而地球离太阳最近的点被称为近日点。远日点和近日点之间的距离差被称为离心率。地球的离心率约为0.0167,这意味着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并不是非常椭圆,更接近于一个圆形。
然而,虽然地球的轨道接近于一个圆形,但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还是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略微偏离圆形。当地球靠近太阳时,我们经历的是冬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我们经历的是夏季。
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地球离太阳最远的时刻发生在每年的7月4日左右。这一天被称为地球远日点。在这一天,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达到了约152,100,000千米。相比之下,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刻发生在每年的1月3日左右,这一天被称为地球近日点,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为147,100,000千米。
太阳在离地球最远的时刻,我们所经历的是夏季。这是因为地球在夏季的时候,北半球正对着太阳,而南半球则远离太阳。这导致了北半球的夏季温暖和阳光充足。相反,在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刻,我们所经历的是冬季,北半球则远离太阳,导致冬季寒冷和阳光短缺。
太阳在哪一天离地球最远 篇二
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供应者,它的位置和距离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而发生变化。那么太阳在哪一天离地球最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太阳的位置。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完全的圆形。这意味着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而是会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天文学家的研究和计算,太阳离地球最远的时刻发生在每年的7月4日左右。这一天被称为地球远日点。在这一天,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达到了约152,100,000千米。相比之下,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刻发生在每年的1月3日左右,这一天被称为地球近日点,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为147,100,000千米。
太阳离地球最远的时刻,我们所经历的是夏季。这是因为地球在夏季的时候,北半球正对着太阳,而南半球则远离太阳。这导致了北半球的夏季温暖和阳光充足。相反,在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刻,我们所经历的是冬季,北半球则远离太阳,导致冬季寒冷和阳光短缺。
太阳离地球最远的时刻并不意味着地球上的温度会变得更冷。这是因为太阳的热量不仅取决于距离,还受到大气层和云层的影响。此外,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而不仅仅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
总的来说,太阳在每年的7月4日左右离地球最远,这一天被称为地球远日点。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但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太阳在哪一天离地球最远 篇三
答案:
夏至日
解析:
远日点:
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远的时候
也就是夏至日.
近日点:
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
也就是冬至日
【相关阅读】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到达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到达全年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2]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但是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个性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潜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透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夏至接近远日点,冬至接近近日点,且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夏长冬短由此得来。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到达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但是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过了夏至,我国南方这时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个性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为了增强抗旱潜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