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传说(优质4篇)
除夕的传说 篇一
除夕,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的传说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年”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名为“年”的凶恶怪兽,它长得像一只巨大的蛇,有着狮子般的头,身上覆盖着鳞甲,喜欢吃人。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这只怪兽就会从山洞里出来,四处寻找猎物。人们为了躲避这只凶恶的怪兽,只能提前离开家园,躲到深山里或者远离水源的地方。
然而,有一天,一位年轻人决定留下来与怪兽战斗,保护村民的安全。他打破了村民们的禁忌,燃放了烟火和红火,制造了很多噪音,吓退了怪兽。村民们感激不已,纷纷学着他的样子,用鞭炮和红色的布条来驱赶怪兽。
渐渐地,人们发现,每当腊月的最后一天到来的时候,年怪兽都会被吓跑,村庄安全无恙。于是,除夕成了一个庆祝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里燃放烟火、贴春联、贴年画,把红色的布条挂在门口,以驱赶邪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的传说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在其他东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例如,在韩国,人们也有在腊月的最后一天举行大型烟火活动来驱赶邪恶的习俗。这些传说将人们对邪恶的驱除与对新年的迎接连接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除夕的传说告诉了我们,勇气和智慧是战胜困难的关键。年轻人的勇敢行为改变了村民们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村庄的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里燃放烟火,是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年轻人,也是为了驱赶邪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的传说 篇二
除夕,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的传说之一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它的名字叫做“年”。这只怪兽身形巨大,有着锐利的爪子和尖牙,它喜欢吃人,尤其是喜欢吃小孩子。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年兽就会从山洞里出来,四处寻找猎物。
人们为了躲避年兽的袭击,只能提前离开家园,躲到深山里或者远离水源的地方。然而,有一天,一位智者发现了年兽的弱点。他告诉人们,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噪音,只要用红色的布条、燃放烟火和制造噪音,就能吓走年兽。
人们听从了智者的建议,纷纷贴红色的春联和年画,燃放鞭炮和焰火,制造噪音。于是,在每年的除夕之夜,村庄里火光冲天,鞭炮声震耳欲聋,人们载歌载舞,放声欢笑,庆祝年兽被击退的胜利。
渐渐地,年兽再也不敢来村庄作乱了。人们发现,只要在除夕之夜坚持燃放烟火、贴红布条,年兽就会被吓跑,村庄就能安宁无恙。于是,除夕成了一个庆祝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里团圆、欢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的传说告诉了我们,勇敢和智慧是战胜恶势力的关键。人们通过燃放烟火、贴红布条等方式,保护家园和家人的安全。年兽的故事也寓意着人们对邪恶的驱逐,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的传说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也在其他东亚国家有类似的故事。无论是怪兽的形象还是人们的应对方式,都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祈愿和希望。在这个传统节日中,人们团聚、祈福,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的传说 篇三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也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说起它们的来历,有很多神奇的传说。那么,关于除夕传说故事有哪些呢?请随小编一齐往下看看除夕的故事传说吧
除夕的民间传说故事:夕的传说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齐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齐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那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那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但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十分高兴,纷纷问该怎样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能够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我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
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天我必须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但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那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但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期望早日除掉“夕”。但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齐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期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除夕的民间传说故事: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个性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个性好,喂的狗也十分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先“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立刻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但是,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民间传说故事: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向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之后,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回到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齐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齐闲聊壮胆。就逐渐构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阅读精选(2):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它无恶不作、十分可恶,乡亲们也十分怕它。
有一天,夕又来到村子里捣乱,它张牙舞爪地吃掉了乡亲们辛辛苦苦养殖的家畜,又把乡亲们种在地里的庄稼糟蹋了,还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毁坏了乡亲们居住的房子。它口里还喷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烧的面目全非……乡亲们吓的四处逃窜。虽然乡亲们憎恨夕,但却没有办法除掉它。一次在农历的腊月,一位老人走进村子,告诉了人们除掉夕的方法:一是要有红色,因为夕害怕红色;二是要有响声,因为夕害怕很大的响声;三是要有火,因为夕虽然能喷火,但是火焰会灼伤夕细嫩的皮肤,使夕化为灰烬。说完,老人便不见了。
乡亲们认为这是神灵的指点,便按照神灵指点的方法,在农历的腊月三十这天,用红红的纸、衣服和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吓跑了夕,又用一把大火把夕给彻底的赶跑了。之后人们发明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来赶跑夕。所以,等到每年腊月三十夕到人间来作乱的时候,人们便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来赶跑夕。因为这一天人们赶跑了夕,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
每当我听完这个传说,我便在脑海里想像当时的情景,想像着中华礼貌的古老传说真是数不胜数呀!
阅读精选(3):
除夕的传说 篇四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齐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齐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那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龄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那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但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十分高兴,纷纷问该怎样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能够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
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我的家。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天我必须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但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那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但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
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期望早日除掉“夕”。但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齐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期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除夕的故事: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个性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个性好,喂的狗也十分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先“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立刻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但是,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拓展阅读:除夕的习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能够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一样,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一样的资料,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完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完美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年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一样,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一样,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一样,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务必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齐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好处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节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