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民族风俗的初中作文600字【通用3篇】
有关端午节民族风俗的初中作文600字 篇一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与屈原的故事有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端午节。端午节的民族风俗非常丰富多样,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人们会挂艾叶和菖蒲。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会将艾叶和菖蒲挂在门口或门框上。这是因为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健康。挂艾叶和菖蒲的习俗在我国各地都有,但在南方地区更为普遍。
其次,人们会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它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不同地方的粽子口味也有所不同,有咸的、甜的、鲜肉的等等。包粽子是一项需要技巧的活动,通常是由家人一起参与。包好的粽子,既可以自家享用,也可以送给亲朋好友。
此外,人们还会赛龙舟。龙舟是一种长而窄的船,船头有雕刻着龙头的形状,非常有特色。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在比赛中,人们分成不同队伍,划着龙舟在水上竞速。观众们会在岸边加油助威,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这项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弘扬传统文化。
最后,人们还会佩戴五彩丝线。五彩丝线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的,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寓意,如红色代表吉祥,黄色代表财富,绿色代表健康等等。人们会将五彩丝线系在手腕上,或者挂在房间里,以求好运和吉祥。
端午节的民族风俗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和传统。这些风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让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代代相传。
有关端午节民族风俗的初中作文600字 篇二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俗。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它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粽子的形状长而细,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粽子来享用。在吃粽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品尝不同口味的粽子,如咸粽子、甜粽子等等。
其次是赛龙舟。龙舟是一种传统的划船比赛项目,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赛龙舟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故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体育竞赛。在赛龙舟的时候,人们会分成不同的队伍,划着龙舟在水上竞速。赛龙舟需要团队合作和默契,也是一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运动。
还有挂艾叶和菖蒲。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很多人会在门口或门框上挂上艾叶和菖蒲。人们相信挂艾叶和菖蒲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健康。挂艾叶和菖蒲的习俗在南方地区尤为普遍,人们还会用艾叶和菖蒲洗澡,以驱除疾病。
最后是佩戴五彩丝线。五彩丝线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的,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寓意。人们会将五彩丝线系在手腕上,或者挂在房间里。五彩丝线代表着好运和吉祥,人们相信佩戴五彩丝线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
端午节的民族风俗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和传统。这些风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让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代代相传。同时,我们也要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民族风俗,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有关端午节民族风俗的初中作文600字 篇三
【#初中作文# 导语】用千娇百媚的芭蕉叶把你轻轻包裹,在清香怡人的气息中点缀快乐、好运、成功和健康,再用思念的线牢牢系上:一颗幸福大粽子就此诞生。端午快乐!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有关端午节民族风俗的初中作文600字,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塞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一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一样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一样民族、不一样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一样。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一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一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一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篇二: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故乡的粽子和外地不一样,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故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故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非常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
。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非常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故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