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优秀3篇)
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现代化社会对农村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表明,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首先,新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新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据调查报告显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增加,而劳动力人口却在减少。这给新农村社会的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其次,新农村社会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农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改善,使得农村孩子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增长迅速,很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农村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新农村社会的就业机会也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企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机会。调查报告显示,农村企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农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家乡实现就业和创业,不再需要流入城市谋生。
然而,新农村社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滞后于城市。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同时,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也存在不足,农民的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综上所述,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显示,新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老龄化、教育水平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加是新农村社会的显著特点,但也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足等问题,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社会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首先,新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农民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农民们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新农村社会的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的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民们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的文化资源。同时,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得到了加强。
此外,新农村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地区的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有所改善,农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同时,农村地区的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
然而,新农村社会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改善,农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也亟待解决,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发展。
综上所述,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社会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环境的改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然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改善,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三
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面小编分享一篇有关于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给大家。
根据XX年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 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 “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 “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 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