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实用3篇】
篇一:中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标题:探索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与方法
摘要: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与方法,以期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成员。然而,由于德育课程的特殊性,其目标的具体化和实施方法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争议的焦点。因此,本文将就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与方法进行探讨。
二、目标的设定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并且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其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最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自律、自立,与他人和谐相处。
三、方法的选择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首先,可以通过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例如通过讲授道德故事、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例如通过心理辅导、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实践教育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例如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与方法的设定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求。在目标设定上,应该注重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方法选择上,应该注重知识传授、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通过这样的德育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篇二:中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标题:构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摘要:
德育课程的评价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探讨构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以期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一、引言
德育课程的评价是对学生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衡量和反馈,对于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德育课程的特殊性,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争议的焦点。因此,本文将就构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例如评价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等方面的表现。其次,应该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评价学生的参与社会事务、关心他人等方面的表现。最后,应该评价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合作精神,例如评价学生的自律性、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首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通过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记录学生的表现等方式,获得客观的评价数据。其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评价。最后,可以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社会实践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四、结论
构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评价指标的确定上,应该注重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注重观察和记录、问卷调查和综合评价的结合。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篇三
2015中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题目:外来工子女家校协同教育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向城市化发展,近六年,大量外来工不断涌入我市镇乡村,他们随带子女在我镇学校插班就读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共和镇中心小学由于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作用,本地生源不断的下降,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急剧上升,2012学年外来工子女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0%。
不可否认,大量外来工子女的流入,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部分教师有意无意地会表露出对他们的不欢迎和不尊重的举动,导致挫伤他们的自尊心。通过理论学习和时效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作为共和国公民,外来工学生和本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应该是平等的。外来工为我们城市、乡镇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我们乡镇的经济发展。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外来工子女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父母为我们鹤山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或许若干年后,他们就是鹤山的未来建设者,因此,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远见和爱心,解决好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保证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外来工子女理所当然应获得和我们本地孩子一样的公共福利。在外工子女教育问题上一直存在如下问题:
1.学习习惯差
这些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多动;作业马虎、字迹潦草,不整洁,时有拖拉现象,正确率较低,效果差;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
2.学习基础薄
相当一部分一年级新生,没有受过学前教育,与同学交往存在困难,上课不专心学习;其他年级转入的学生,由于教材的不同,其学习水平较低。尤其是英语学习,更是有较大的距离。
3.心理问题重
由于以上等各种原因,再加上经济原因,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严重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比较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或是心理偏激,争强好斗、鲁莽冲动,不受老师和同学喜欢。
4.行为习惯差
另外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流动性大而频繁转学,虽然适应环境较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胆大无理,行为习惯不好,常常惹事生非。
(三)概念界定:
1.家校协同
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对于家庭与学校联合参与学生教育的表达有“家校协同教育”、“家校合作教育”,英文中也有其表达方式,尽管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在现实工作中其内涵基本相同。从已有文献分析来看,大部分研究者将“家校协同”等同于“家校合作”,且使用后者居多。另外,鉴于已有文献中涉及“家校协同教育”时未提及其来源,而且其主要思想也与“家校合作”一致,故该综述中将“家校协同”教育等同于“家校合作”教育。关于“家校协同”和“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受的概念。而对于我国教育研究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马忠虎的这一观点,强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以往教育界认为家庭教育是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深入到了家校合作的本质。
在我国,“家校合作”尽管尚无确切定义,但是教育专家和教育实际工作者都一致认为,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内涵:(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 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提出的“三结合”理论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达到加强教育的效果。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
2.外来务工子女:是指来自鹤山以外的外省外市来到本地工作的人员的子女。
3.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4.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托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施加影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健全人格,营造适合这些学生良好发展的家庭氛围,它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协同教育,让孩子能健康茁壮成长,开开心心地学习,学会生活,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业水平。
1.教师能力的提高:教师教育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指导家长配合能力的提高;
2.家长能力的提高:家长教育孩子能力的提高;家长配合学校能力的提高;
3.建立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的有效制度;
4.外来工子女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转变;
(五)研究内容:
1.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
2.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调查;
3.学校教育外来工子女的有效方法;
4.家庭教育有效方法的建立;
5.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有效制度的建立.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调查班中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的状况,调查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以便在今后的研究有的放矢地采取方法、策略。
2.文献法: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阅读有关外来
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报道、调查报告,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专著,增强课题研究意识。3.个案分析法:选择班级中来自不同外地、原有基础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个体学生进行追踪建档分析。
4.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不断的阶段交流、总结,再通过不断付诸实践、验证,不断地完善,针对有特征的个案进行交流、总结,完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