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情况工作汇报(优选4篇)
生态保护情况工作汇报 篇一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单位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针对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源,我们加大了监测力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了整改或关停。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提高了城市绿化率,减少了空气污染。
其次,我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机构,我们保护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和珍稀濒危物种。同时,我们加强了对湖泊、河流等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了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我们还推行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精细农业等方式,我们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我们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们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我们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环保行为的自觉性。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教育,培养了一批环保人才。
总的来说,我单位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方面。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情况工作汇报 篇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推动生态保护工作,我单位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我们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排污许可制度的执行,我们对企业的环保行为进行了严格监管。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我们采取了惩罚性措施,如罚款、关停等,推动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治理,提高了环境质量。
其次,我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机构,我们保护了大量的濒危物种和野生动植物。同时,我们加强了对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了水质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我们还推行了生态恢复工程,如湿地修复、荒漠化治理等,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农业的生态保护。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精细农业等方式,我们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我们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们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我们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环保行为的自觉性。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教育,培养了一批环保人才。
总的来说,我单位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生态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生态保护情况工作汇报 篇三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我镇积极策应市、县吉泰走廊生态保护建设,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泰和县吉泰走廊区域生态保护的决议》要求,全面加强辖区内生态保护建设,全镇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实施情况
(一)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把生态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国土、规划、林业、水务以及各村驻村干部为成员的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调度全镇生态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办理日常事务。按照《泰和县吉泰走廊区域生态保护实施细则》,将全镇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各村,各村任务由各村主任负责协调,做到层层有任务,事事有人管,形成了统一领导、层层落实、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组织机制。
(二)明确工作对象,划分保护范围
按照《决议》要求,对我镇范围内纳入吉泰走廊区域内的生态保护对象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经进一步梳理甄别,按城镇绿地、山林湿地、河湖水系三类进行分类,建立**镇生态保护重点对象台账。对各类重点保护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在保护区范围内建设区的建设项目,确需建设的,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及规划选址论证,并将建设信息向社会公布;已经建成的,根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分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尽量把影响减小到最低;已经审批但尚未开工的,及时调整规划,转为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的项目;对完全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置换到限制建设区外进行建设。
(三)明确工作重心,实施生态项目
一是实施马家洲生态文化园项目。我镇圩镇至武丹桥段属低洼地段,圩镇及周边居民生活垃圾及污水长期以来都往这一区域集中,卫生环境较差。针对这一现状,镇政府集资200余万元对这一区域进行改造,实施马家洲生态文化园项目。该项目于**年年底立项开工,预计于**年年底完工。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以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面貌,为占村、办洲村及圩镇等周边群众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湿地园林式的休闲场所,成为我镇的又一张环保新名片。
二是开展农村垃圾处理清洁工程。按照全国、省、市、县农村垃圾清洁工程的统一部署,对全镇各村(居)卫生环境进行整治。招聘了93名农村保洁员对全镇各村组的卫生进行清扫分类;出资20万元购置了500个垃圾桶,出资18万元购置了挂桶式可卸垃圾车,聘请了专职司机和随车清洁人员,对全镇范围内的重点地区和交通要道周边的垃圾进行统一收集清运;出资5万元对原有的垃圾焚烧炉和填埋场修检改造,将全镇收集到的垃圾进行统一焚烧和填埋。目前,全镇每天可收集和处理垃圾6万余吨,有效解决了各村周边卫生垃圾成堆,治理困难等问题。
三是坚持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有效利用我镇蜀口村四面环水、生态环境优美等区位环境优势,加大蜀口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挖掘蜀口古村特色文化,努力把生态、文化、民俗、景观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生态旅游这一面旗帜。向各方争取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对全村所有村组户道路进行了维修,由县财政出资180余万元,以“生态、养生、休闲”为思路,突出“生态游”特点,对打蜀口洲“4A”级旅游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包装。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文化生态村、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示范村、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四)明确管控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制定新的项目审批制度。对新引进到我镇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在项目实施前都要求进行群众听证会和环保评估,凡不符合环保要求,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畜居住环境有危害的项目,坚决不允许进入我镇。
二是抓好现有污染企业整改。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大检查活动,对我镇范围内的所有乡镇企业进行环保大检查,对检查出来的5家环保条件不合格的企业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目前,4家企业已实现达标排放,1家企业正在停产并添置环保设备中。
三是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设立了举报的信箱,对群众关于环保方面的来信来访及时处理,对我镇职权之外的环保信访,迅速向县级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反映。今年以来,我镇共接待来访群众5批43人次,收到群众来信3封,具体涉及到的环保问题6起,其中5起都已完成调查走访,给予了相应的整改处理,1起因涉及到我县其他单位,正在积极协调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镇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泰和县吉泰走廊区域生态环保的决议》,改善我镇群众生态环境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上级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和要求的提高,我镇环保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存在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专业工作人员。我镇在开展生态保护行动中,往往是按照活动抽调一些其他站所工作人员参与,缺乏统一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经费,不便于长期开展工作。
二是生态建设资金不足。开展清洁工程、实施环保活动,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都需要巨大的投入,我镇在近年来花费在环保方面的经费达数百万之多,已经捉襟见肘,急需要上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
三是环保监察有待提高。主要是农户规模化养殖废物污染、农药污染和小作坊式加工企业污染等,对环境的破坏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监察和专业治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大力营造生态保护氛围。积极与环保部门协调,进村入户进行生态保护宣传,营造氛围,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二是积极开展环保工作检查。定期不定期对乡镇企业,特别是对新引进的环保企业开展环保工作检查,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
三是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工作投入,对圩镇及主要道路沿线划分绿化带,对蜀口洲景区绿化进行统一规划和实施。
四是增强生态保护整治力度。加强污水处理、居民饮水安全、矿区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加强监管,加强治理力度,尽量将对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限度。
生态保护情况工作汇报 篇四
几十年来,**旗把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总体生态建设思路,发扬“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精神,全旗上下合力推进生态建设,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全球环境500佳”、“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等荣誉称号。
一、生态建设成果
**旗位于**市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苏木、办事处,总人口59.3万。年降水310~460毫米,无霜期130~145天,有效积温2700~3200℃。全旗地貌由南向北依次为浅山丘陵、黄土丘陵和沙地沱沼,是一个以农牧业经济为主体的旗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旗沙化土地面积达到259万亩,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60万亩,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在恶劣的环境已经危胁到人类生存严酷的现实面前,**旗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生产、生活条件的生态建设大决战,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全旗有林保存面积达561万亩,森林覆被率达41.3%,是建国初有林面积的34倍,是1978年前的4倍。全旗人工种草保存面积150万亩,全旗保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1.4%;全旗重点治理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减少80%,蓄水量提高到85%。
几十年来,**旗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流动沙地由二十多年前的57万亩减少到7万亩,半固定沙地由171万亩减少到30万亩,固定沙地则由31万亩增加到222万亩。有100万亩农田、150万亩草牧场形成了林网化,带网片、草灌乔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全旗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35万亩,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区域小气候有了明显改善,年均降水量增加30.5毫米,无霜期延长2天,平均风速降低1.65米/秒。2008年春季未发生沙尘暴天气,浮尘天气只出现了两天。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从1991年开始,**旗农业连续八年获得大丰收,成为全区产粮大县,虽然从1999年开始连续9年干旱,但每年粮食产量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15.6亿斤;畜牧业成为 “全国畜产品生产先进县”。2008年全旗林业产值达3.1亿元,活立木蓄积达566万立方米,人均近10立方米,林木总价值达33.96亿元,相当于人均在绿色银行存有保值储蓄5726元。全旗农村经济初步走上了“林多草多-畜多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三是社会效益突出。通过生态建设,使农村以土地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推动了农村生产由单一经营向农、牧、林三元经济结构转换,通过实施集约化经营、集中精力大搞生态产业开发,使多余的劳动力转向其它生产和经营,促进农村劳动生产力流动,达到生态扶贫、富民的作用。由于**旗环境的改善,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也为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二、生态建设工程及政策机制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上个世纪末,**旗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集中连片地建设了农牧场防护兼用林;在中南部丘陵山区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和用材林;在京通铁路**境内两侧营造护路林;在水库上游大力营造水保林;对沟道进行了综合治理。进入21世纪,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外援、城镇及公路绿化、林牧种苗、国有林场脱贫解困、低产低效林改造、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产业建设等工程项目开展生态建设,取得明显实效。
(一)切实加强领导,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旗历届领导始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工作,将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振兴之本。从1979年开始,旗委、旗政府先后四次作出关于大力植树种草和治沙治山的决定,对每一发展阶段都进行了精心规划。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几大班子共同抓,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精神,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旗委换了七任书记,政府换了八任旗长,生态建设不仅从未间断,而且形成了一任比一任建设得多、建设得好的势头。
(二)制定优惠政策,强化利益驱动
长期坚持 “谁造谁有,一次到户,过期不补,长期不变,限期治理,允许继承和转让”的优惠政策,用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整地、筹款买种买苗。同时,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种苗供应上,最初由财政无偿为群众供苗,1985年后实行了半价供苗和以奖代补政策。在幼林期实行以耕代抚,不仅节约了抚育成木、促进了林木生长,而且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采用家庭承包、联户承包、集体开发、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和无偿划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建设,利益机制得到充分体现,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进入21世纪,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德援项目的实施同时,**旗又把足额兑现国家政策充实到政策体系中,将 “国家要绿”和“群众要利”有机结合起来。仅2008年沟道治理就达1.1万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道治理,2009年还要进行沟道治理1.65万亩。
(三)坚持集中会战,实现规模治理
为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实现规模效益,从20世纪80年代起,**旗采取了大兵团集中攻坚的办法,每年都确定三至五个乡为会战重点,集中联片治理。90年代中后期,面对远山、石质山、大沙等治理难度大的流域,**旗更是采取了联乡联村会战的办法,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集中在一个大的流域会战,各乡镇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推磨转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齐工找价,大体平衡。这样不仅加快了治理速度,而且形成了综合完善的工程体系。近几年,在国家投资加大的新形势下,我们又开始了公开招标、专业队施工,公司化运作、社
(四)保证苗木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在多年的林业生态建设中,**旗坚持把育苗工作作为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以国有育苗为主、乡镇育苗为辅进行育苗。每年育苗面积都保持在2000亩以上,年产合格苗木2500万株以上,切实保证了全旗每年25-30万亩人工造林用苗。二是引进优良林木品种,调整树种结构。淘汰了部分树种,逐步筛选确定了一些适宜木地生长的速生抗逆杨树主栽品种。并先后引进了落叶松、沙棘、条桑、枸杞和优质果树品种,使全旗造林工作步入了树种多样化和良种化发展的轨道。三是应用育苗新技术,提高苗木质量。在育苗中,推广应用了化学除草、地膜覆盖、容器育苗、ABT生根粉育苗、叶面施肥、喷灌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同时,用扦插育苗取代了人工掘苗,使苗木取代了床式育苗,机械掘苗取代了人工掘苗,苗木质量和作业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二级苗木比例由过去的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
(五)注意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20世纪80年代,南部山区的刘杖子、北部沙区的鸟兰巴日嘎苏就已初显三大效益,是全旗最早的生态建设典型。90年代,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会战展开后,**旗又出现了六道岭的精神、大青山的气魄、黄羊洼的规模、黄花甸子的模式、治沙林场的效益、热水汤沟道治理的精品等可资借鉴的典型。造林绿化中涌现出造林英雄李儒、绿林好汉马海超、沙漠之狐孙家理、绿色旋风郑宪铭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通过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和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全旗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生态建设氛围,进一步推动了造林绿化进程。
(六)促进三效统一,突出农牧民增收
1996年以前,为治理沙化和水土流失,**旗主要实行带网片结合,以生态效益为主。随着全旗防护林体系的初步建立,旗委
、旗政府开始围绕农牧民增收,重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大了杨树防护兼用林、山杏经济林、沙棘经济林、灌木饲料林、林木采种等五大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测算,年林业总产值达到6090万元,年为农牧民增收114元。农牧场防护林体系的建立,还促进了农业和草业的发展,初步估计,农田防护林对粮食和秸杆年均增产价值1.4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263元;为草和草籽年均增产价值1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88元。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围绕全旗产业发展,**旗正着力打造并壮大杨树工业原料林、沙棘林、灌木饲料林、山杏林四大产业基地,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大发展带动农牧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七)强化成果保护,保证持续发展
**旗把保护建设成果作为生态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防沙治沙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 “一分造,九分管”,旗里先后成立了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等林业执法机构,各乡镇都成立了护林护草机构,全旗现有护林组织82个,共有专兼职护林护草员3500名。几十年来,没有发生重大毁林毁草案件。从2003年起,旗委、旗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决定》,决定从2004年起,所有草食家畜实行全年舍饲禁牧,进一步加大了森林草原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突出对破坏生态建设案件的严惩重罚,每年都有10几起案件被处以行政或刑事处罚。
三、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效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认真解决:
一是“两低”,即林草单位面积产出低和总体利用率低,核心是经营方式滞后。经济林比重偏低。1978--1995年新造林面积300多万亩,主要是生态效益为主。从1996年开始才注重经济效益。目前,全旗生态建设生态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较低。
二是“两突出”,即林牧、林工矛盾突出,核心是林业结构不合理。生态总体布局上南松北杨,林种草过于单一,树种搭配不合理,乔灌草没有实现优化配置,需要按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进行调整。
三是残次林、低产林需要更新和抚育。如杨树小老树面积80万亩,亩蓄积不到1立方米;60万亩沙棘、100万亩山杏的挂果率不到常规产量的40%;由于连续九年干旱,致使林木大面积死亡,草牧场大面积退化。全国最大的牧场防护林黄羊洼防护面积43万亩,林带面积9万亩,由于干旱造成近一半的全株或半株死亡。
四是投入产出效益低。全旗大部分土地比较贫瘠,至今仍有366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120万亩沙化面积、180万亩的“三化”草地面积亟待治理,待治理的山都是石质山、远山和大沙,治理难度大,投入产出近期无效益,远期效益低,投资者积极性不高。
五是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费不足。按照自治区生态资金管理办法(内政发〔2001〕26号文件)“管理费可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的比例,从同级配套资金中提取,其中自治区、盟市、旗县的提取比例分别为1%、1%和2%,或由同级政府统筹安排,严禁从中央专项投资中提取或支出管理费用。”但是,由于财政紧张,缺少专项经费,地方政府生态建设积极性不高。
六是造林成本高。人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造林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林积极性和扩大面积。
七是重建设轻保护。一些地方追求经济利益,毁林开矿、违法占用林地现象时有发生;管护不及时、投入不到位,造成一部分树森木“先活后死”,降低了**旗生态建设形象,影响了生态建设档次的进一步提升。
四、下步工作建议
在今后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中,要立足旗情,放眼长远,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生态建设,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规划全旗近期乃至长期生态建设与保护,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要调整生态结构。无论是新增造林还是原有低产林的改造,都因水定林,实行两个以上树种混交造林。要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移民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工程、和城镇及公路绿化工程等重点工程,大力营造灌木饲料林、经济林和用材林,着力种植杨树用材林和柠条、山竹子、大叶桑、仁用杏、沙棘、山葡萄、蒙古野果、玫瑰等经济树种。把草做为种植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大力发展豆科牧草,青贮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退耕还林、德援造林等项目,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根据地理条件科学确定乔、灌、草比例,不能一个模式要求,要发展林下复合经营,大搞林农结合、林牧结合,追求“三效统一”建设目标。
二是建立生态建设利益驱动机制。要为生态建设建立一种利益驱动机制,赋予主体追求生态建设利益最大化的积极性,对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种草、生态移民、公路沿线绿化等重点工程,可继续组织会战的形式集中治理和植树种草;对不宜搞会战的地块进行拍卖、租赁、承包,限期按规定治理。对于投资回收期太长的先进行封育。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对宜林地通过拍卖、承包、反租倒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权属到户,调动经营者加强投入和管护及营林的积极性。要确定宜林荒山荒地荒沙四至,对集体和国有林场的宜林地要落实到经营主体手中,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宜林地,可无偿划拨给有能力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并发放林地使用权证,签订限期绿化合同,承包年限可放宽到70年。限期不能绿化的要收取荒芜费。对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未按合同要求绿化的要收回使用权,依法进行流转。
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康坑。鼓励以租赁经营、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公司办场、合作经营等形式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林业部门要在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种苗供应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各种经济成份在规划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区内植树造林且经验收达到标准的,享受国家扶持政策。
四是加大对生态建设管理费投入。提高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落实一部分配套管理资金,由自治区统一收取,随项目落实到各旗县区、乡镇。此外,建议上级有关部门适当放宽政策,对生态建设中合理发生的管理费,在国债资金能够完成项目建设,略有结余的,允许列一部分管理费。
五是加强营林营草管理。强力推广先进的营林营草技术,狠抓幼林除草抚育,山杏林扩穴、施肥和防虫抚育,杨树、油松修枝抚育和松毛虫综合治理。要强化舍饲禁牧工作,加快科技攻关,提高林草单位产量。在人工种草建设上,象种粮食一样种草,坚持不整地不种草,普及草地施肥。鼓励和支持农户在水浇地上种植牧草和青贮作物,提高草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六是用生态产业保护和发展生态建设。依托林草资源,大力建设生态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林草资源加工利用,拉长产业链条,巩固建设成果。同时,在生态工程建设中,要围绕现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原料组织进行,建好企业产业基地,使建设者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用共同利益来保护和发展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