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报告(最新3篇)
银行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报告 篇一: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理念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之一,发挥着金融中介和信用调节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银监会提出了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本报告将从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理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内涵
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改革创新、完善法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
首先,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银行应该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高效的金融服务。
其次,防范金融风险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防止金融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
再次,改革创新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银行要积极推进内部管理和业务模式的创新,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另外,完善法治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银行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合规管理,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规范自身行为。
最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目标。银行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理念
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发展、创新驱动、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思想。银行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次,科学发展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银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路径,实现科学发展。
再次,创新驱动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动力。银行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另外,风险可控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确保风险可控。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目标。银行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总之,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理念旨在引导银行业朝着稳健、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银行应该深入学习和贯彻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银行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报告 篇二:银行科学发展观在银行业发展中的实践与启示
摘要:银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银监会提出的发展理念,旨在引导银行业朝着稳健、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总结了银行科学发展观在银行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一、实践经验
1. 服务实体经济。银行要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2. 防范金融风险。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防止金融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
3. 改革创新。银行要积极推进内部管理和业务模式的创新,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4. 完善法治。银行要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合规管理,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规范自身行为。
5. 促进可持续发展。银行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启示
1. 加强风险管理。银行要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
2. 推动科技创新。银行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加强内部合规管理。银行要加强内部合规管理,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规范自身行为。
4. 提升服务能力。银行要注重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
5. 增强社会责任感。银行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银行科学发展观在银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银行应该深入学习和贯彻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和引导,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银行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报告 篇三
银行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报告范文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主导力量的商业银行,如何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不仅事关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大计,而且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在商业银行的正确运用,从宏观上讲,体现在妥善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不断增强对经济发展规律和金融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微观上看,落实在统筹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关系,不断深化对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改善增长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加快有效发展。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点在于加快有效发展。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增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在金融领域大行其道,商业银行存在强烈的总量偏好,片面追求上速度、上规模,过分强调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走的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其结果是我们在为某些总量指标的快速增长而陶醉和欣喜时,亦不得不接受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后果。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必须把加快有效发展作为出发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克服“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策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是把握好“进”和“退”的关系,改善资产业务质量。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在“进”的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年在充分调研和信息归集的基础上,提出年度信贷资产调整优化计划,明确指标比率控制要求,发布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优化的行业导向意见,明确区分鼓励类行业、审慎类行业、限制类行业和禁止类行业,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另外,在进行资产营销时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大客户并不等于好客户;上市公司并非都是优质客户;有抵押的项目并非没有风险。在“退”的问题上,深刻汲取产生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并制定落实退出策略,对信贷资产存量中那些夕阳行业和前景暗淡的企业,应根据行业分析结果,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拟压缩、淘汰的客户名单,根据名单逐个制订主动压缩退出计划,定项目、定金额、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措施,在确保风险不扩大的前提下,寻求有利时机对这部分项目进行主动性的压缩退出。二是处理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优化负债业务结构。在商业银行的各项负债中,存款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被动型负债,也是负债总量平衡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表现在高成本的定期储蓄占比居高不下,低成本的对公存款却一直是弱项;本币存款规模扩张较快,而外币存款却一直“发育不良”;负债业务的发展与资产业务的发展失衡,资产负债比例很不协调,存贷比不能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同时,在负债业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息揽存和月末、季末、年末搞突击,冲时点,拉临时存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实现。基于此,要实现负债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通过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开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业务等方式,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使负债和相应的资产相匹配。三是解决好“新业务”和“老产品”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发展不均衡,利润贡献率低,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差距十分巨大。
“在收入构成上,目前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11%,中间业务占比6%左右,而国外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达到70-80%。”②加快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把中间业务摆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彻底摒弃不计成本盲目拓展那些低效、无效的`中间业务的错误做法。一方面对现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对那
些低效益、工作量大、消耗资源多的“老产品”要及时取消、停办或加以必要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深入研究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细分客户市场,确定合理价格,大力拓展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业务”,着力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和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重。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基本点在于强化风险管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自其产生之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把握风险的客观规律,强化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正确运用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最为缺乏的不在金融资源方面,而是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个环节上,风险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技术和人员等多方面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须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二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是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包括不同业务、品种和地区的差别化管理。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五是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落脚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又不否认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马克思曾经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商业银行,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始终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人是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主导因素。一个持续成功的商业银行,只有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充分肯定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从现阶段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围绕有利于增进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来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在推进发展的措施上体现人性,考虑人情,尊重人权,做到以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整个组织的协调持续发展,才能打造百年基业,办成百年老店。二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强化商业银行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的观点,“管理就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活动,合理配置和优化运用各种资源,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工作环境”。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要把我国的商业银行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强化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实现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石,以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充分认识、掌握人的实质,了解人的需要、思想、心理和行为,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协调。另一方面,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个性发展和权变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约束机制建设,用一套好的制度、机制保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形成的团队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是企业员工的共有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外在的表现形式。
卓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生生不息的物质和精神支柱。对任何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而言,只有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卓越的企业文化,把员工的全面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商业银行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发展未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动力,让员工在顺境时有效掌握机会创新发展,在逆境时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卓越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于凝聚人,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塑造人,商业银行只有立足于通过完善教育、培训、激励等机制,来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企业的奋斗目标中去,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