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典3篇)
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题目: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成柔弱、被动的存在,缺乏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然而,在20世纪以来,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角色逐渐得到重视和改变。因此,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女性主义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具体目的如下:
1. 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化趋势,分析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因素。
2. 探讨女性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分析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女性形象的演变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具体步骤如下:
1. 收集中国现代文学中涉及女性形象的文献资料,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作品。
2. 对选定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关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角色定位和形象特点。
3. 比较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女性形象,分析其异同和变化趋势。
4. 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女性形象演变的原因和社会意义。
5. 借鉴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6. 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对于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建议。
四、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预期研究成果如下:
1. 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化趋势,分析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因素。
2. 探讨女性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分析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女性形象的演变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4. 提出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建议,为女性在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中的发展提供借鉴。
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题目:文学描写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
一、选题背景
自然是文学创作中常被运用的重要元素之一。自然意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比喻,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然而,不同作家对于自然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文学作品中自然意象的多样性。因此,通过对文学描写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自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丰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文学描写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进行分析,探讨自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具体目的如下:
1. 分析文学作品中不同作家对于自然的描写方式和手法,探讨自然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多样性。
2. 探讨自然意象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分析自然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3. 研究自然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功能,探讨自然在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
4. 探讨自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为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供参考和启示。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具体步骤如下:
1. 收集文学作品中涉及自然意象的文献资料,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2. 对选定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关注自然意象的描写方式、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3. 比较不同作家和不同时期的自然意象,分析其异同和变化趋势。
4. 结合作品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理念,分析自然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5. 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对于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启示和建议。
四、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文学描写中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进行深入研究,预期研究成果如下:
1. 分析文学作品中不同作家对于自然的描写方式和手法,探讨自然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多样性。
2. 探讨自然意象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分析自然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3. 研究自然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功能,探讨自然在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
4. 提出对于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启示和建议,丰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引导语: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下面小编将分享关于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
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