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精选4篇】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探索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本次调研旨在探索如何在小镇建设中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多个民族文化特色小镇进行调研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
1. 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一些小镇在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商业开发,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次,一些小镇在设计上缺乏独特性,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体现。此外,一些小镇在管理上存在混乱和缺乏规范,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2.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引导和管理力度,确保小镇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与保护传统文化相一致。其次,小镇建设应注重独特性和创新性,通过深入挖掘和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此外,小镇的管理应加强规范化和专业化,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工作。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篇二: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了一种热门的发展模式。本次调研旨在探索如何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发展可持续性,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对多个民族文化特色小镇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
1. 发展现状和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一些小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导致发展不稳定和可持续性差。其次,一些小镇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浪费和不合理的情况,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此外,一些小镇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
2. 解决方案
为了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发展可持续性,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促进小镇的长期稳定发展。其次,小镇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此外,小镇的管理应加强专业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发展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小镇的长期稳定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并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篇三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本调研组根据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9月份到上帅镇采取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座谈等方式,就上帅镇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上帅民族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上帅镇是两省三界的交界地,与所邻县、乡通婚、通商,文化汇集而成,民间的各种活动在邻县邻乡和亲戚朋友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篮球之乡是我县人民对上帅的美誉。解放后至今当地群众都喜欢打篮球这项活动,每个村寨都建有篮球场,早在70年代陈屋村和东君村建起灯光球场,人们从小就得到很好的训练。本镇先后投入50万元建成文化活动中心,供群众休闲健身使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篮球赛、拔河比赛、舞狮表演、套鸭子、猜灯谜等群众喜爱的游园活动,吸引了大批的群众前来参加,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成功举办壮族传统节日“牛王诞”民俗活动。
连续三年在连官村委会东君村小组举办四月八“牛王诞”活动,活动节目包括“祭牛-洗牛-梳牛-喂牛”仪式、民族歌舞、舞马、民间杂技、装古事、抛绣球等各类活动,更好地传承了壮家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节日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文化、艺术活动在民间百花齐放。
1.粤剧是解放前就在上帅兴起,民国后期上帅曾有陈屋、陆屋两个剧团,每逢喜庆日子都能搭台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和支持。怀集的下帅、连山的小三江、广西贺县的南乡等都曾邀请陈陆两个粤剧剧团来演出,但现在老演员大多以作古,能传承下来的只有八音这个节目了。现八音这个节目在民间很受群众喜爱,办喜事的人家都喜欢利用八音来助庆。
2.舞马是香僚国冲村的传统节目,是由韦文魁和韦文明创作出来的,节目是唱舞结合,舞步动作优美,唱调以采茶为主,唱调有固定的和随时政需要作宣传的内容。马夫这个演员的演技高低是整个节目成败的关键,其动作滑稽、幽默、诙谐,让观众捧腹大笑。
3.陈屋村古采茶是陈屋古代老道士所作,起着宣传道教和活跃村寨文化气氛而作。本采茶特点:人物能多能少,采茶公示节目的头号演员。唱腔、动作都要好。用来伴奏的乐器是
由锣、鼓、丝竹组成,曲调以古装采茶为主。
4.陈屋春牛舞自引入以来一直传承到现在,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这节目演员中的采茶旦能多能少,但舞牛者和采茶公的演技要好,特别是采茶公的唱腔要好,要有一套逗乐观众的演技,曲调以春牛调为主,歌词可根据时政需要灵活多变,舞步行秧歌步。
5.装古事大游节目有300多年历史,是春节期间的全民活动,是振兴寨风、团结一心的活动。规模的大小按装扮的故事人物的多少而定,但灯笼特别讲究,要美观和有特色,锣鼓要多。元宵期间游行到各村表演,所到村的群众都热烈欢迎,拿出美酒好茶糖果来款待演员,热闹非凡。
6.舞狮堂在逢年过节和喜庆的日子都会表演,是固定在一个宽阔的场地表演舞狮和武术,武术有刀剑戟棒等武器的表演。
7.对年夜歌,是村对村在夜间定一个地方隔岸对唱,内容丰富多彩主要以猜谜为主,歌手要选歌喉洪亮和全村最机灵的人作为歌手,随机创作出歌词对应对手,所以选歌是对唱输赢的关键,一方对答不上为输,清末民国时期盛行,每逢年夜必能听见嘹亮的歌声对决。
(四)民族建筑富有代表性。
“安仁里”是连山唯一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采用了大量的 2 至 4 米的花岗岩石为主料,天井四周都用石条砌上,天井内院统一用河卵石铺砌,祠堂天井为棋盘造形,极为细致。墙壁都是砖木结构,两个花厅、一个门楼都是壁画,瓦口为丁财贵出檐,屏风板、雕龙刻凤、山水景画、鸟语花香题材之泛形象传神,既有古代人物故事诗词图案花纹,珍禽瑞兽,又有岭南山川风物和浓厚的岭南地方特色。在建筑上更具特点是在防盗、防火方面,80 多间房、20 个天井,只有一个大门入一个小门出,内中几十间房子每一户都有小门互通,最后这户还有一个泉井,便于生活用水。充分体现上帅壮区古代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艰辛创业的精神。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上帅镇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虽然丰富多彩,由于近年来年轻一辈大多外出务工,造成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传承上严重出现青黄不接。
(二)陈屋村安仁里文化遗址经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已进行了加固和简单修缮,但要对壁画窗花的图案进行抢救性修复、对诗词的的修补存在技术上和资金上困难。
(三)陈贤才故居目前残墙断壁屋漏濒临倒塌。
(四)镇中心学校通过设立“第二课堂”等开办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艺术课,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为民族文化艺术注入新的内涵。但缺乏专业指导老师,
(五)上帅镇作为革命老区镇,受制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条件,一直以来交通不便、各项基础设施发展缓慢,与理想中特色小镇的居住生活、产业状态相差较远。
三、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当前,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既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建议政府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工作的领导与协调,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规范民族文化特色的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项目实施主体部门从项目论证起就能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特殊性要求,确保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把特色小镇建设与民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平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特色小镇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建议增加本级民族发展资金数量,主要用于扶持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
(三)合理规划,典型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对民族文化特色小镇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小镇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把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壮乡瑶寨的进步活动创建的主要内容,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抓试点、突重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壮瑶文化为主调、山水风光为基调、壮瑶风情为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小镇。
(四)挖掘内涵,提升壮瑶品味。民族文化特色小镇要做足“特”字文章。针对民族小镇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壮瑶民族文化艺术图标和民族特色建筑符号,为壮瑶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及维修装饰提供科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壮瑶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和特色历史人文故居的改造修复工作。要弘扬壮瑶文化,进一步融入壮乡绣球、瑶寨小长鼓等特色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壮瑶民族文化特色氛围,在建设发展中彰显壮瑶民族文化特色,切实提高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品味。
(五)注重实效,促进全面发展。建设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目的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进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要结合少数民族地方的实际,立足长远,坚持特色小镇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民族小镇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养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托优势,努力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壮瑶民族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出“壮瑶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扩大壮瑶民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小镇的.村民收入,使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民族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壮瑶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篇四
小城镇建设发展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省委陈敏尔书记在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上指出:小城镇大战略,要有大动作,实现大作为。推进黔南州小城镇建设发展从州情实际出发,特别是乡镇行政区划改革以来,全州上下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卫生、公交、供水等公共服务逐渐向基层延伸,建成了瓮安猴场、贵定昌明、荔波甲良、惠水好花红等一批功能不同、特色各异的新兴小城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当前,正当全州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加快推进各项事业向前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州政府组成专门课题组,对我州小城镇建设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黔南州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黔南州推进“5个20工程”建设以来,示范小城镇建设在小天地里演绎了大精彩,纷纷唱起了“特色戏”,极大地促进了全州小城镇建设发展,全州示范小城镇由12个增加到17个,其中省级示范小城镇由3个增加至6个。呈现出“六个显著特点”:
一是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州乡(镇)从238个减少到108个,每个乡(镇)国土面积平均增至250平方公里,总人口平均增至4万人,实现了布局由“点多面广”向“适度集中”转变,各乡(镇)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推进发展,小城镇对二、三产业和从事非农产业人员的吸纳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减少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是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扩权强镇”,通过放权、扩权、还权,给乡(镇)“松绑”,理顺了县(市)、乡(镇)之间的权责关系,有效解决了乡(镇)权力不足、权限束缚等长期困扰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增强了乡(镇)经济发展自主权,释放并激发了发展活力,真正让“长大的孩子穿上合适的衣服”。特别是区镇(镇园)合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使乡(镇)对企业服务的责任意识与协调引导能力增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加速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三是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各乡(镇)围绕重点强化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等要求,普遍将原有10至20个不同部门的职责任务进行科学分类,通过优化整合设立6—9个内设机构,进一步完善了乡(镇)机构设置,逐步建立起统一效能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框架,降低了运行和发展成本,提高了行政效能。
四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州共设立社区服务中心196个、社区服务站462个,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纳入中心“一站式”办理,并规范即办、代办、协办三类办事流程,更加方便办事群众,服务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
五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州20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开展了“8+1”、“8+3”、“8+X”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一批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镇功能不断完善。截止今年9月,全州20个示范小城镇已建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27个,在建项目270个,拟建项目113个,总投资约6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30亿元。
六是示范带动进一步发挥。全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及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后,极大地激发了示范小城镇的建设热情,释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对全州小城镇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比如,瓮安猴场重塑“千年古邑·红色瓮安”文化品牌,目前已被列入省级示范小城镇和旅游景区。荔波甲良采取“政府引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等多种模式,充分整合国家资金项目捆绑推进,极大提高了集聚人口的能力。还有墨冲、卡蒲、昌明、麻尾、周覃等等,发挥自身特色和产业优势,成为我州示范小城镇建设的“领头羊”、“排头兵”。
二、黔南州小城镇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增强信心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正视问题、认识不足、查找差距。从全州范围看,主要表现为“五个不足”:
一是配套改革跟进不足。乡镇区划调整后,下改上不改,乡镇的机构设置、职能调整、人员编制等没有与省、州、县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部分部门权力还没有下放到位,在“简政放权、扩权强镇”上,乡镇自主权还不够大、经济发展还不够强。
二是规划覆盖相对不足。大部分乡(镇)调整后的规划修编还没有排上议事日程,如何谋划好乡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长远规划考虑得还不多。全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应独立完成总规修改的乡镇78个,全面完成修改的仅10个,占12.8%,正在修改的45个,占57.7%,未修改的23个,占29.5%。
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由于自然和历史的诸多原因,我州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镇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是产业发展支撑不足。支撑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不多,大部分小城镇发展特色不明显。
五是创新驱动相对不足。特别是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脏、乱、差现象仍较严重。等等。以上这些差距和存在的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较真劲、下重药、猛火攻,切实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黔南州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工作建议
小城镇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利长远、打基础,又要抓当前、抢进度,更要看到新风貌、见到新起色、取得新成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在 “七个坚持”上着力。
(一)坚持政策先导。为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给予小城镇“扩权、让利、松绑、开绿灯”,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州委、州政府结合实际,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对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扩大镇级经济管理权限、推动农村土地要素流转、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大力支持创业特区产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综合配套支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作出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将改革发展任务分解落实到了相关部门和县市,并要求按时限完成。方案出台一年了,但仍有许多工作没有落实,还有很多任务没有推进。建议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尽快出台县级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坚定不移地抓好《十条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理清县市和乡镇的职能和编制,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乡镇财政、农村土地、户籍制度、耕地保护等方面改革,给予乡镇更多的决策权和自主权。
(二)坚持顶层设计。构建我州山水田园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是州委、州政府的一项战略性决策部署,建议全州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切实把我州山水田园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研究好、谋划好、推进好。一要做好城乡统筹,把握好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特征,形成州府都匀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村庄有机相连的整体。二要搞好科学布局,遵循自然地理规律,统筹考虑区位、交通、生态、气象、水文、民族、文化等因素,优化城镇结构。三要完善功能布局,搞好小城镇和农村社区生活区、商贸区、产业区、服务区的建设。运用好门槛理论、腹地理论、成本效益理论,把握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城镇结构等要素,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四要突出城镇特色,不搞千镇一面,要打破传统思维,提升视觉效果,形成一批突出中心、城际清晰、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就业充分的宜居、宜游、宜业小城镇。
(三)坚持规划引领。乡镇区划调整前,我州大部分乡镇都已开展了总体规划编制。乡镇区划调整后,各乡镇的人口、面积、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都有了新的变化,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谋划、构思新的发展定位。建议全州各级政府把调整后的乡镇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更高的起点上规划乡镇功能划分和布局,特别是要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状况、民族文化、传统优势产业等特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形成科学合理、多规融合的整体规划体系,切实增强规划对城镇形态和定位的统率、引领作用。
(四)坚持投资拉动。投资是小城镇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投资上不去,小城镇城乡统筹融合点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同步小康的速度就跟不上来。2012年以来,全州20个示范小城镇在省“8个1”、“8+3”项目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实施了“10个1”、“10+3”项目,建成了一批涉及城建、教育、卫生、社保的民生项目,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完善。今年,我们要继续按照“10+X”项目要求来安排项目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的思路,主动谋划实施项目,上马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现投资从提速向提质转变。建议全州示范小城镇投资力度要在原有基础上只能增、不能减,切实加大项目化推进、实物化落实工作力度,全年要力争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54亿元以上。要加快实施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着力解决农村的污染问题;要优先建设一批城镇农贸中心市场,以市场畅通物流、聚集人气和财气。充分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加大小城镇棚户改造、旧城改造力度。要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部门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强化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要积极探索以PPP模式助推小城镇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创新投融资方式,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五)坚持产业兴镇。没有实质性的产业项目支撑,城镇就难以兴旺繁荣。小城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依托产业发展聚集人气,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各地要结合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格局。建议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推进“镇园合一”模式,共建共享,鼓励园区企业参与医院、学校、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小城镇打造成产业发展的后勤基地,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要加速现代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适合小城镇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六)坚持建管并重。贵州被世人称为大公园、大氧吧、大空调,黔南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立体多样气候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贵州培育旅游新增长点的典范。建议全州各县(市、区)按照“多彩贵州,最美黔南”的要求,切实加强小城镇管理。一要抓时间节点。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两会”等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来临之际,加大管理力度,保证市容秩序良好。二要抓重点地段。在城镇主要街道,实施定员、定时、定段、定责、定奖惩、定目标的六定工作职责,加强城镇卫生秩序管理。三要抓全天候管理。使违规者无机可乘,减少违规事件的发生,提高日常管理效果。四要严管重罚。对城镇主要街道的乱停乱放,乱吐乱扔、乱悬乱挂、乱倾乱倒,特别是对街面白色垃圾等进行了严管重罚,在管理小城镇上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七)坚持帮扶助推。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州政府作出了部门帮扶举措,提出了具体的帮扶方案和措施。建议州直各部门要加大帮扶力度,主动与帮扶示范小城镇对接,结合各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情况,制定出年度帮扶计划,有项目的给项目,有资金的给资金,有思路的给思路,把帮扶内容明细化、精准化,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小城镇多帮助、多倾斜,共同推动小城镇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