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的财富观调查报告【优质3篇】

中国公众的财富观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财富观念的认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公众对财富的理解和态度,我们进行了一项财富观调查。本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国公众将财富与物质拥有和经济收入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财富是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财富的标志,是实现自己生活目标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这种观念在城市居民中尤为突出,他们更加注重财富的数量和品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享受。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虽然物质财富在中国公众心中的地位较高,但人们对财富的定义和追求方式却存在差异。一部分人更加注重财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他们认为财富应该能够为自己和家人提供长期的保障和福利。另一部分人则更加追求短期的经济收益和利益最大化,他们主张通过投资理财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财富。

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不同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教育、工作环境和社会背景都会对其财富观产生影响。比如,那些从小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人可能更加注重财富的实用性和生存保障,而那些在富裕家庭长大的人则更容易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

此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使得人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引导。一些商业广告和社交媒体上炫耀财富的现象可能会加剧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和攀比心理,使得物质财富成为人们追求的焦点。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财富观的局限性和问题。将财富仅仅定义为物质拥有和经济收入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人们对精神和情感需求的追求。财富观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人们对金钱的过度依赖,忽视了家庭、友情和健康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在追求财富的同时,注重平衡和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

在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调查研究和社会教育,进一步了解中国公众的财富观念,促进财富观的进步和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公众的财富观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公众对财富观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公众对财富的理解和价值观,我们进行了一项财富观调查。本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财富观念逐渐趋向多元化和成熟化。虽然还有一部分人将财富与物质拥有和经济收入联系在一起,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财富的内涵和价值。他们认识到财富不仅包括金钱和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他们强调财富的综合性和平衡性,认为财富应该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幸福。

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更容易关注到其他方面的财富。其次,中国公众对财富观念的认识逐渐深化,开始关注到生活品质、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此外,一些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观。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财富观的多元化和成熟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些人仍然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金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财富。一些商业广告和社交媒体上的财富炫耀现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财富观念。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和引导,提倡正确的财富观念,使财富观更加全面和平衡。

在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查,探索财富观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点。只有深入了解中国公众的财富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中国的财富观进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公众的财富观调查报告 篇三

中国公众的财富观调查报告(2017)

  财富观是指人们对财富价值的理解认识观,财富观亦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的身世财字从贝,贝也就是钱的原始形态,因此财富首先着眼的就是金钱的积累。其实,将财富与金钱划等号,只是货币高度发达时代的产物,在人类文明历史初期,作为财富最主要形态还是实物。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社会生产的复杂化,货币关系成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之后,财富的货币积累风潮才开始流行的。继而,财富的积累带来了资本的膨胀,直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重要发现:

  · 近七成的受访公众认同财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且个人财富积累的多少与社会整体的有序发展密切相关。

  · 相比金钱、金融等物质财富,当前公众普遍更为关注健康、时间等自然财富和人际、能力、知识、文化等精神财富。

  · 在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中,近七成的受访公众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但

仍有半数以上的受访公众存在较为严重的面子消费意识。

  · 超过八成的受访公众有较强的收支规划,超过六成的受访公众的投资理财意识较为强烈,并更期待通过消费享受良好的生活品质。

  · 形成合理的财富观念,除了需要基本的收入水平作为保障之外,还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使公众对财富形成更加理性健康的认识。

  调查时间:2017年2月-2017年4月。

  问卷发放: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发放问卷10976份(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网络推送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007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8%。

  尽管“财富”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财富的定义问题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却常常有不同的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财富观强调财富的本身,即“财富是什么”,进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时代后,财富观的核心就变成了“是什么创造了财富”。马克思和阿玛蒂亚森都认为,对于财富的理解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单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而是应该分析其对于实现美好生活和人的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马克思关于财富和人的发展之间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人的自由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并不冲突;人的自由发展具有手段和目的双重价值;了解人的自由发展与财富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对待自然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家庭财富积累大大增加,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成分、利益来源与需求更加复杂,公众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交织下共存并且冲突的状态,如传统义利观与功利主义、面子消费与生态消费等观念的碰撞。让人更为熟知的是,在某些非理性的财富观等因素的影响下,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发展严重失衡。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房价走势不断攀升,“办厂不如买房”曾一度成为很多实体企业家的“经验和名言”,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一度出现房价过快上涨,进而使得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进一步被抬高。2017年3月以来,三亚、杭州、南京、北京、广州、郑州、长沙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或加码楼市调控政策,在缓解楼市过热的同时,引导金融流向实体经济。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为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除了出台相关措施之外,还需要人们有理性健康的财富观作为支撑。

  为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中国公众财富观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2017年度“中国公众财富观”调查。调查主要采取线上发放和推送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内容包括我国公众财富观的基本理念、财富行为选择倾向、价值观变量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等。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来呈现当前中国公众财富观的新变化,摸清影响公众财富观的可能因素,探索财富观与公众财富行为选择之间的关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公众树立科学财富观的对策建议。

  公众财富观:人本理念、发展理念与生态理念

  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公众财富增长的新阶段。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XX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本要创新”“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其中蕴含的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和发展理念。马克思曾指出,“财富正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协调推进。正如马克思赞同威廉配第所说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认为土地代表自然资源与环境,而资源环境是物质财富之源。为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遵循整体性、有效性、动态性等基本原则,以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作为视角来全面了解当前公众的财富观。

  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财富观定义为公众自身对财富价值的理解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对财富的人本理念、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理念的感知评价来体现的。在一个理性的群体当中,理性的财富观念可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爱慕财富,敬重他人,通过合作来努力创造和积累财富。而消极的财富观念的特征则是以富为耻,以穷为荣,不愿也不能创造和积累财富。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例如扭曲的价值观,不仅不追求合作,甚至表现出“杀富济贫”或“为富不仁”的心态,或者不择手段、不顾及他人和子孙的利益疯狂攫取财富。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遵循整体性、有效性、动态性等基本原则,首先设立了有关财富观描述的30个项目并进行施测,前期收回样本量7348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提取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三个公共因子。结合三个理念因子的分数分布区间(平均数±标准差),借鉴吸收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观点和建议,制定出三个公共因子的标准分。具体不同的财富理念指数分布区间和特征如下:

  人本理念:财富是人固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外化,它由人的社会劳动创造并且服务于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标准分为55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认识到财富既有其物质形式又有其人性内涵,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发展理念:获取金钱并不是财富创造的直接目的,精神、知识、健康等其它财富也是个人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分为50分,得分越高意味着个体更清晰的认识到非物质财富对促进自由发展的意义。

  生态理念: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资源(环境)的损耗是要纳入到价值当中的,标准分为45分,得分越高说明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得分越低越倾向把自然资本当作没有价值的东西来对待。

  通过项目测试对原问卷进行修订,并广泛推广。在10074份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公众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平均值为55.51分(百分制),高于临界值(55分),这说明公众较认可财富是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的手段;发展理念平均值为52.39分,高于临界值(50分),这说明公众更关注精神财富;生态理念平均值为44.26分,低于临界值(45分),这说明公众的生态消费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见图1)。

  第一,人本理念得分最高,公众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较强。财富观的人本理念是指“财富创造和消费的主体是人,过程是人,目的也是人”。我们从财富生产、人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视角,分别建立了人与财富、社会与财富两个维度对公众财富观中的人本理念进行测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在人与财富的关系中,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财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而人的价值衡量尺度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66.2%的受访者表示“财富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是人的价值的具体展现”,68.3%的受访者认为“人的高贵不在于占有财富,而在于创造财富”。财富的生产创造过程也是人实现自身本质的过程,而人的劳动不仅仅为了创造财富,更是实现着自身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在财富与社会的关系中,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个人财富积累的多少与社会整体的有序发展密切相关。约67%的受访者认为“贫富差距过大可能是最大的不公,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并赞同“政府应在社会福利和保障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64.2%的受访者赞同“公众不断提高的获得感是国家最大的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展现了国家社会的人本财富观。而本次调查公众的较高认同度也体现出对人本财富观的回应与赞同。

  第二,发展理念得分次之,公众更关注健康、时间与精神财富。财富观的发展理念强调财富范围的延展性,具体来说财富范围不仅包括物质财富,同时也包括其他形式的财富。我们从金钱、金融、健康、时间、人际、能力、知识、精神等多个维度对公众财富观中的发展理念进行测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健康、时间等自然财富得分最高,接近3.90分。污染的大气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在透支着公众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调查中,有较多受访者表示“宁要穷袋子,不做药罐子”。其次,人际、知识、能力、文化等精神财富得分次之,均在3.85分上下。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金钱不是所有的财富,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也很重要。约67%的受访者认同“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资源也是一种财富”;“只要有能力,其实不用怕赚不到钱”以及“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让我满足”等充实情感的精神财富。最后,金钱、金融等物质财富得分偏低,均在3.80分以下(见图2)。相比健康、时间、文化、能力等财富,本次调查发现公众对于物质财富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第三,生态理念得分相对较低,但具有较高的公众共识度。不同于仅将商品作为财富的狭隘观点,生态理念是将空气、水等非商品财富纳入其中,强调非商品财富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延续得益于自然界的持续给养。长期以来,我们对自然界的索取带有严重的破坏性,造成的很多生态问题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修复,而有一些甚至不可逆转。调查数据显示,67.5%的受访者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公众的日常行为中,仍然存在反绿色消费行为,如55.2%的受访者表示“打包剩饭剩菜非常丢人”。虽然公众财富观的生态理念得分相对较低,但是相对于人本理念和发展理念,生态财富观具有最高的公众共识度。通过进一步挖掘数据显示:人本理念得分的标准差为13.00,发展理念为12.40,生态理念为10.47。标准差越高表明财富的人本理念虽然认知度得分最高,但公众认知差异更为显著,存在相对较多的低分层,即在多数人关注人本理念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公众忽视财富与自我价值的关系,陷入金钱的泥潭中。相比之下,公众对生态理念的认知度虽然不高,但是共识度却相对集中。

  影响公众财富观的因素

  公众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之间相互影响,财富观的形成往往也是多个因素、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受访者的受教育形式、家庭经济条件、现代性人格特质等主客观因素,以及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职业、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都有可能对自身财富观形成造成影响。通过因素间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某些变量间的相关性显著。为进一步探析哪些因素对财富观的三大理念的解释力度更大,我们联立相关因素和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建立了分析模型,对更详细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首先,现代性人格特质程度与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即越具有独立自主、内控取向、消费取向、公平正义等特质的受访者,其财富观的三大理念指数越高。本次调查中,公众的现代性人格特质得分均在3.50分以上。其中公平正义特质得分为3.81;独立自主特质得分为3.76;内控取向为3.72;消费取向为3.59。表明公众更关注社会贫富差距,而对享受消费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现代性人格特质明显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念均约高于各个平均值20%。

  其次,素质教育接受程度与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即接受越多素质教育的受访者,其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的指数越高。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形式是”?39.5%的受访者选择偏重“思想品德”教育,45.6%的受访者选择偏重“以成绩论英雄”教育,14.7%的受访者选择偏重“成功就是有钱”教育。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选择素质教育的受访者,其人本理念得分为58.43(高出均值5.26%);发展理念得分为55.26(高出均值5.48%);生态理念得分为46.67(高出均值5.45%),而选择重视以成绩或金钱为主要教育目的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明显低于平均值(见图3)。

  再次,家庭经济的富裕程度与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呈正相关。家境越富裕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越高。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您的家庭经济情况”,46.8%的受访者选择“小康”;34.2%的受访者选择“一般”;16.3%的受访者选择“富裕”;2.7%的受访者选择“拮据”。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家境富裕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念均约高于各个平均值3.2%。而家境拮据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念均约低于各个平均值3.4%。

  最后,受访者的职业、收入水平以及居住地对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有着显著影响。一是有稳定工作的受访者表现出良好的财富观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其中公务员、国企或事业单位职员得分最高,均高于各个平均值3%,而长期失业者得分远低于平均值。二是受访者的月收入与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有着复杂的关系。根据数据显示,当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时,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随着收入的增高而递增。进一步分析发现,月收入在5001-8000元以及12001-15000元的受访者,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最高。这两类月收分别为小、大城市的中等收入阶段,说明中等收入阶层具有相对科学的财富观。三是居住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或县级城市、乡镇村的受访者的财富观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指数呈现逐级递减趋势。说明居住地经济文化水平越高,当地公众对财富的认知越科学。

  当前公众财富观念下的经济社会行为

  致富、消费和分配财富行为是当前中国公众财富观下的三大行动逻辑。为此,我们建构了财富创造力、生态消费行为以及各领域财富分配情况三大维度,来衡量当前公众财富观念下的经济社会行为。调查结果如下:

  首先,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有一定的收支规划,并已实现经济独立。当问及“您对自己的'收支有规划吗”?31.8%的受访者选择“有很强的规划”,51.9%的受访者选择“有规划,且大部分能履行”。当问及“您日常开支情况如何”?43.6%的受访者表示“经济独立,且有结余”,45.3%的受访者表示“自给自足,收支平衡”。

  其次,绝大多数公众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但面子消费情节仍然较为严重。88.8%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的出行方式是自行车、公交车、地铁或步行。96.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有时愿意购买更贵的环保产品。而71.8%的受访者表示在请客吃饭时,经常会留下很多剩菜,55.2%的受访者认为打包剩饭菜非常丢人。

  最后,公众投资理财意识较为强烈,同时也更期待通过消费享受良好的生活品质。近65%的受访者认为“股票等金融产品也是重要的财富”以及“如果财富状况条件允许,会优先考虑投资房产”。当问及“如果有多余的钱,您更愿意”?63.8%的受访者选择“投资理财”,49.8%的受访者选择“娱乐休闲”。相比之下,只有44.2%的受访者选择“储蓄存款”(见图4)。

  引导公众形成更加理性健康财富观的几点建议

  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形成以人为本的经济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家境越富裕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越高。物质财富得到满足的群众,一方面更有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更有可能将较多的时间和财富来满足精神需求,或追求更好的生活的环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财富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由人民创造财富,由人民积累财富,由人民享有财富成果。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措施的推进下,为公众创造提供发展环境。同时,在公众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又促使其进一步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2017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之年,更需在经济新常态下,着力构建创新型经济格局,做大蛋糕的同时,继续深化精准扶贫脱贫工作,采取更实更硬的措施集中力量补短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重视无形财富积累,深化以创造发展为原则的财富观

  本次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健康、时间等自然财富的认同度最高,其次为人际、知识、能力、文化等财富。同时调查数据也显示,相当一部分(76.8%)受访者或多或少会以财富多少标榜身份,甚至有受访者(19%)默许非法致富手段。说明当前部分公众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理念财富观,更加关注自然、精神财富,但是仍然存在浓厚的“金钱即财富,金钱即地位”的有形财富观念。为此,一方面,继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具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仍有不少群众价值方向迷失、盲目追求金钱利益、缺乏社会认同度。因此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力图克服拜金主义、奢靡主义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重视国民素质教育,在当前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味道渐浓。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偏重“以成绩论英雄”或“成功就是有钱”,从而导致人为物役、唯利是图财富观的形成。因此,要加强素质教育,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提倡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树立可持续发展财富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仍然有不少群众存在较强的面子消费意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礼”,强调为人处世要符合身份,通俗讲,即为“面子”。“面子消费”作为“讲面子”的主要外化行为,在给公众带来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不仅给人们带来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并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更容易形成盲目攀比的社会风气。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思想灵魂。“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引导公众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观,一方面,要大力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促使公众树立绿色增长理念,自觉实现消费方式从奢侈浪费、随波逐流向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倡导提高绿色GDP、完善相关立法,通过税收杠杆等经济、法律、行政多元途径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引导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

勤政廉政述职报告(推荐6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回顾这段时间以来,相信你成长了许多,是时候仔细的写一份述职报告了。那么应当如何写述职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勤政廉政述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勤政廉政述职报告...
工作报告2017-03-09
勤政廉政述职报告(推荐6篇)

浅议打工子弟学校团建状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批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到__。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一批批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为全面了解全区打工子弟学校团建情况,准确把握打工子弟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升团建工...
工作报告2017-05-04
浅议打工子弟学校团建状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

java实训的个人总结报告(经典3篇)

java实训的个人总结报告【1】  我们在学校机房进行了为期三周的JAVA实训。  现在即将结束了,回首本学期的java学习,重点还是在学习概念等一些常识性的东西,Application应用程序和Ap...
工作报告2011-01-05
java实训的个人总结报告(经典3篇)

调查报告写作方法【通用3篇】

许多人觉得调查报告只是对数据的统计和总结,却不知调查报告里面大有文章,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调查报告的写作技巧,帮助大家更好的完成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四大特点: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调查报告首要的、最大的...
工作报告2018-06-09
调查报告写作方法【通用3篇】

家电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推荐3篇)

导语:要写出一份高质量又适用的财务分析报告并非易事。下面为大家总结了撰写财务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行业分析 :中国家电业早已进入一个品牌制胜的时代.在中国家电业遭遇群体市场寒流的今天,仍...
工作报告2011-09-08
家电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推荐3篇)

联校国家课程情况开设情况自查报告(实用3篇)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精神,我联校按照要求,积极行动起来,本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开展工作并力求规范操作。根据上级的要求我校对课程设置实施情况进行了...
工作报告2011-07-05
联校国家课程情况开设情况自查报告(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