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开题报告(实用3篇)
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开题报告 篇一
标题: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必要性与挑战
摘要:本文通过对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研究,分析了其必要性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等原因,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师资不足、培养难度大等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改善培养机制、提升教师待遇等措施,以提高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
关键词: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必要性、挑战、解决方案
引言:偏远地区教育事业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研究,探讨其必要性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优秀的教师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更需要有经验丰富、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指导和关心。其次,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等原因,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师资不足、培养难度大等挑战。首先,由于偏远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吸引优秀的教师来到这些地区工作的难度较大。其次,偏远地区的培养机制相对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培训和交流机会,无法提供给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此外,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相对较低,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三、解决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改善培养机制、提升教师待遇等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偏远地区工作。其次,建立偏远地区教师培训和交流平台,提供系统的培训和交流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最后,提高偏远地区教师的待遇,包括提高薪酬水平、改善工作条件等,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结论: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偏远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研究,分析了其必要性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改善培养机制、提升教师待遇等措施,以提高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希望本研究能为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晓敏. 偏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及其对策研究[J]. 河南教育, 2011(02): 43-45.
2. 张静.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的偏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河北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7(01): 24-26.
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开题报告 篇二
标题: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启示,分析了在偏远地区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经验总结包括政府支持的重要性、培训机制的完善以及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问题分析包括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教师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提高教师待遇的建议,以促进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经验总结、问题分析、改进建议
引言: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启示,为进一步完善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一、经验总结
在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中,政府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优秀的教师来到偏远地区工作。同时,偏远地区的培养机制也需要得到改善。建立偏远地区教师培训和交流平台,提供系统的培训和交流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此外,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包括薪酬水平、工作条件等,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二、问题分析
在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教师在偏远地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难以留住优秀的教师。其次,教师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偏远地区的特殊性,教师培训应更加注重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三、改进建议
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提高教师待遇。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偏远地区工作。其次,建立偏远地区教师培训和交流平台,提供系统的培训和交流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最后,提高偏远地区教师的待遇,包括提高薪酬水平、改善工作条件等,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结论: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是促进偏远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启示,分析了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提高教师待遇的建议,以促进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希望本研究能为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莉莉. 偏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的对策研究[J]. 城市教育研究, 2014(01): 42-44.
2. 杨洪涛, 赵婧. 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的对策研究[J]. 长治学院学报, 2017, 32(05): 102-104.
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开题报告 篇三
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写好开题报告不仅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还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以《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典型经验研究与实践》为例的开题报告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研究背景
(1)21世纪即将来临,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未来世界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挑战更加严峻的世界。
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与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竟争的焦点则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振兴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新组建的国家教育部,于最近拟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已获得中央科教领导小组的原则同意。振兴教育,关键在教师,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
(2)“九五”计划期间,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时期,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教育部人事司、民族司、师范司、基础司以及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确立了《21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并决定在该课题下设若干子课题。建议各地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结合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清况,确定本地区的子课题。根据总课题的任务与研究内容,设五个子课题:即(1)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2)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3)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性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新机制的研究;(5)具有时代特点与区域物色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典型经验的综合研究。我市申请并经总课题组专家评审同意立项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典型经验研究与实践》即是我们参与该课题研究的二级子课题。据我们了解,先期参与该子课题研究的有较发达地区的哈尔滨市和中等发达地区的湖北沙市。我们把沪州定于欠发达地区,参与本课题的协同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区域特色。
(3)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经历20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我们不仅积累了许多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经验,而且探索了一些带有区域特色的典型经验与作法,培养培训出了一支具有较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市从8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把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关键之关键”,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已总结出许多成功经验。我们即有“过教材关”,抓教学基本功达标的好作法,也有强化师德教育的好经验;即有全员教学大练兵的举措,也有科研为先导,通过课题研究培养科研型教师的好经验。
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师培科研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具备承担子课题研究的条件,有较好的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将沪州界定为“欠发达地区”,是基于沪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均处于四川省的中等水平,所辖各区县的产业结合仍以农业为主,占人口大头的农民,人均收人不足300美元;教育投人短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尚有两个县未实现整县“普九”,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九年。
“典型经验”,是指在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所形成的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的经过筛选、提炼和高度概括的经验。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以中心城市,丘陵农业大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样本,概括沪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典型经验。
三、研究目的
(1)总结并完善区域性教师培训模式;(2)总结并完善区域性教师管理模式;(3)总结并完善区域性教师激励机制;总的目标在于通过总结典型经验,构建区域继续教育模式,推进个性化、现代化、复合化教育人才的培养、培训,促进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四、研究内容
(l)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和调查分析;(2)我市中小学教师建设的基本经验;(3)我市中小学教师建设典型经验;(4)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建议意见;
五、研究方法
在统计、调查研究,样本分析的基础上,以总结筛选法为主。
六、预期成果
(l)青年教师协会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自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缩短成才周期的典型经验;(2)农业大县沪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典型经验;(3)沪州教育学院与古蔺、叙永两县联合办学,为贫困山区培养培训初中师资,解决“普九”瓶颈问题的典型经验;(4)叙永县从贫困山区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小学教师五项教学技能培训的典型经验;(5)江阳区以梓桐路小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实施科研驱动型继续教育,培养“明星”教师的典型经验。
七、实施步骤
1.策划启动阶段(1998.11一12月)
(l)成立本级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陈世楷;副组长:曹兰、王应淮;成员:严先元、杜旭林
、肖成全、何平、熊生贵等。(2)成立专题(三级子课题)攻关小组:
第一、第五专题由江阳区教委曹兰主任负责组织实施;第二专题由沪县教委王应淮主任负责组织实施;第三专题由沪教院张国华院长组织实施;第四专题由市教科所陈志华所长组织实施;(3)落实参与单位:
沪州市教委人事处、师范处、基教处;江阳区教委;沪县教委;叙永县教委;古蔺县教委;沪州教育学院;沪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沪州市教育学会。
(4)制定实施方案2.实施操作阶段《1999.1一9月)。
(l)开题;(2)实施:
A.调查分析我市及部分县区教师队伍现状,撰写调查报告,由陈世楷牵头,王大中、李晓菊、曹兰、王应淮、卢文惺、蒋先玉等同志参与工作。
B.对典型个案进行总结、提炼、概括,由各攻关小组负责完成初稿。(99年3月中旬完成)C.树立一批体现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典范,在全市范围予以推广。
(3)结题:
A.收集整理资料;B..撰写研究报告;C.向总课题组报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