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节能工作汇报【通用3篇】
全县节能工作汇报 篇一
全县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县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大节能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我将从能源消耗情况、节能技术应用、宣传教育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关于能源消耗情况。我们通过全县范围内的能源调查和统计,发现能源消耗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全县能源消耗总量为XXX万吨标准煤,比2018年减少了X%。其中,工业和建筑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但通过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改善能源结构,这两个领域的能源消耗总量也在逐年下降。
其次,节能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们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和技术改造,全县范围内已有XXX家企业实施了节能措施,预计年节能量可达到XXX万吨标准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建筑节能的监管和指导,推广了节能灯具、太阳能热水器等应用,提高了居民和公共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宣传教育是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全县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节能意识和能源消费行为。我们组织了节能知识讲座、宣传展览和节能比赛等活动,广泛传播了节能理念和技巧。同时,我们还利用媒体渠道,发布节能宣传片和文章,形成了浓厚的节能氛围。
最后,政策支持是节能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我们加大了财政投入,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节能技术改造和示范项目。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节能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和引导各方面参与节能工作。
综上所述,全县节能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能源消耗结构仍不合理、部分企业对节能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全县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县节能工作汇报 篇二
全县节能工作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下面我将从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宣传、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通过加强能源调控和管理,我县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我们加大了对能源消耗高的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实现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和绿色化。
其次,节能宣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了对节能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我们组织了节能宣传车队,深入到农村和城市各个社区,开展宣传活动。我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传播节能理念和技巧,提高了公众的节能意识。
技术创新是节能工作的重要支撑。我们加强了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推动了节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我们建立了节能技术创新平台,吸引了一批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节能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我县一些重点企业和行业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大幅度下降。
最后,政策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我们加大了对节能项目的资金投入,设立了节能奖励和补贴,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节能工作。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节能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综上所述,全县节能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企业和个人的节能意识仍有待提高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推动全县节能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全县节能工作汇报 篇三
全县节能工作汇报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关键之年,确保完成今年全县节能任务、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是当前我们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一、“十一五”节能工作情况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各项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到“十一五”末,实现万元GDP能耗0.613吨标准煤,比“十五”末下降19.342%,基本完成了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节能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县政府成立了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节能的日常工作;各重点耗能企业也相继成立了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专人负责节能工作。二是确定责任体系。首先是编制出台了《县循环经液济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及《县节能工作实施意见》,同时,还对各镇区和定报工业企业能耗情况实施监控。三是强化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暂行办法》的要求,对新建、改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共完成15项目节能评估,涉及纺织、机械、电力、新能源等行业,投资额50亿元左右,总用能量10万吨标准煤。四是强化监督体系。“十一五”期间,积极推动用能监管,把工作重点放在10家重点耗能企业。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力度,全县10家重点耗能企业有8家开展了能源审计,审计率达80%。
2、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一是工业领域节能。建立了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台账,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并公布上墙。各有关企业都设立了能源管理办公室。积极配合做好市节能中心对年综合能耗达5000吨标准煤的能源监测监察,依法加大对年综合能耗达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产品单耗限额监察。开展了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十一五”末,全县被列入“市百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9%,节能总量30万吨标准煤。二是建筑领域节能。完善了建筑领域的节能工作体系,有关部门把节能工作摆上日常位置,并由专门科室负责具体的节能工作。全县城镇新建居民建筑已全面实行建筑节能50%的标准,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达100%,县城城区建筑节能强制执行标准达90%以上。实施了太阳能供热建筑应用等工程。三是公共机构节能。明确责任意识,“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对县级机关节能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对各地进行了考核。我县县级机关认真落实市政府的有关工作措施,加大政府机关节能工作的推进力度,得到上级机关的好评。5年来,各机关多数部门的办公室照明基本采用了节能灯,同时,还强化用能管理力度。在用电、用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四是交通领域节能。“十一五”期间,交通系统成立了汽车节油领导小组,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的节油工作。运输单位全面开展“节油能手”和“节约标兵”评比活动,经常性的开展考核评比竞赛。强化管理,依法开展节能工作,从而推动了交通领域的节能工作。
3、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企业通过市级验收合格的有30家。“十一五”期间,在推进难度相当大,企业十分不愿意的情况下,每年都能完成了市政府下达任务。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认真组织。我们和县环保部门一起,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工业生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好处,宣传法律法规的要求,环保部门还对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合格的企业给予3万元的奖励。二是积极推广。几年来,重点推广清洁生产新技术,把国家确定的清洁生产中交费方案向企业推荐,帮助企业选择适合清洁生产条件方案。三是认真实施。首先是企业成立清洁生产领导小组和审核小组,其次是对全员职工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再次是抢时间争速度,把选定的方案尽快落实到位。
4、帮助企业问诊把脉。一是精心组织。几年来,请市节能中心的专家到各重点耗能企业进行问诊把脉,挖掘企业潜力,对各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情况,通过审计检测,找出节能点。二是强势推进。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们把节能工作的重点放在年综合能耗达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加大节能技改的推进力度,对有条件的企业先行实施节能技改。并对开展节能技改完成好的,符合申报专项条件的项目,积极帮助企业申报。三是统筹兼顾。在重点抓好 年综合能耗达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的同时,又把工作重点向规模企业转移。着重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企业的节能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截止2009年,全县完成淘汰落后设备714台套,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拆除水泥机立窑3座。2014年对全县的地条钢生产企业又实施了停供电的措施,关停了两家生产企业。
5、指标完成情况。“十一五”末,全县完成万元GDP综合能耗量0.6128吨标煤;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率19.342%。其中5年分别下降5.1%、2.95%、5%、4.4%、3.5%。5年里中仅2007年末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指标,在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中,也就是2007年末能获得节能单项奖,其它4年都获得了节能单项奖。“十一五”基本完成了节能目标任务,县政府也获得了节能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节能目标任务未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县统计部上半年没有和市统计部门沟通协调好,还有就是上报的产值数据未考虑能耗指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情况看,我县节能降耗工作面临较多的困难,甚至某些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一)全县耗能高的工业企业较少。万元GDP能耗基数偏小,下降的空间较小。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过5000吨的工业企业10家,过万吨的工业企业4家。“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考核基数偏小,仅为0.613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市倒数二。“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6%,难度较大。
(二)企业规模偏小,传统增长方式普遍。定报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大,并且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集约化程度偏低,分布也比较分散,技术更新速度缓慢,给原料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多数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加上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和中高级技术人才的缺乏,化工、建材、机械、食品、纺织等行业的工业增长大部分仍延续了粗放型发展模式。
(三)生活用能较快增长。节能降耗压力大。居民生活本身不直接增加GDP,但却增加了能源消费总量。2014年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会耗电量23.66%,其增幅超过工业用电量增幅8.7个百分点。一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居民汽车用油、用电等能源消耗量刚性上升,今后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幅。二是居民的节能意识淡薄。
(四)节能工作不平衡性较为明显。节能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了5年,但是不平衡性较为明显。一是部门之间的不平衡。部门对节能工作的认识程度不一,重视程度有差距。有的部门只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节能约束性指标,有少数部门把节能工作没能纳入正常工作之中,认为节能有工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二是镇、区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开发区、合德镇要好于其他镇区,有的镇区对节能工作知之甚少,几乎空白,至今都没有专人负责节能工作。三是企业之间不平衡。重点耗能企业好于其它企业,工业生产企业好于其它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重点耗能企业基本能把节能工作重视起来,而其它企业对节能工作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认为节能工作是政府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四是统计力量薄弱。从部门到镇区专业统计人员不足的现象普遍。
(五)上半年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较差。从县统计局提供今年上半年我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不降反升,上升了0.07%,与全年下降3.3%的目标任务差距非常大。1-6月份,我县工业用电量增幅在全市倒数第二,工业用电量增幅低于工业增加值增幅4.3个百分点,而全市是高4.4个百分点,这对于完成指标任务是有利的。能耗统计数据是由县统计局上报,后由市统计局核定,最后公布给县统计局。我们建议县统计局加强与市统计局的对接和沟通。
四、做好节能降低工作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期间,市下达我县的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16%,其中今年下降3.3%,完成目标任务的压力很大,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形势,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坚决完成“十二五”节能工作目标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构建节能型结构。
近年来,随着一些大企业节能技改的逐步到位,技术节能的`空间不断缩小,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将节能降耗的重点逐步转向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化。工业经济围绕五大新特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的结构比重,提高产业链,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延伸,提高产业层次;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加大对风电设备、光电光伏、光伏新材料等新能源产业的培育力度。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推进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新城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科技创新等现代服务业。
(二)重抓重点企业,提高绿色制造水平。
突出抓好化工、建材、电力、纺织、造纸、机械待重点用能行业的企业节能。以10家重点耗能企业为抓手,积极鼓励企业采用资源节能、替代、回收再利用等节能环保新技术和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改造,重点推进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工程,减少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在“十二五”期间,凡年综合能耗达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耗能企业进行能源审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以上通过清洁生产验收。建议县财政设立节能专项引导资金200万元,对实施节能改造、通过能源审计、通过清洁生产评审验收的企业进行奖励,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强化节能管理,完善节能工作体系。
一是强化节能源头控制。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尽力做到增项目不增能耗。在招商引资中做好项目选择,凡是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不符合园区功能定位,达不到能评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招,切实禁止新上高能耗、低效益的项目。二是严格节能监测。会同市节能中心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量计时器具的配备和管理、产品能耗限额、落后设备的淘汰、能源利用状况等方面的监测。对单耗超标严重,执行差别电价政策。
(四)扩大节能范围,推动全方位节能。
生活用能和第三产业用能增速加快,需要在全社会的更多领域推进节能工作。一是机关带头节能,创建节能型机关,加强对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实施节能管理考核,并加快淘汰高能耗设备;二是加强建筑节能,落实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三是推动商贸旅游和交通等服务业节能,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节能管理和改造;四是开展节能降耗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的创建评选活动,加快节能灯推广,大力倡导简单易行有效地节能行动,积极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五是突出抓好节油节电工作,深入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通过管理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
(五)加强节能宣传,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大力普及节能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各镇区、各部门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技术和工作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组织好每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县电视台、报纸、宣传栏等新闻媒体经常性宣传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模式。